掛職鍛煉助青年教師成長湯建影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教師工程訓練中心高玨

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概念之解析孫長遠">
電子報
電子報

勤奮是開啟成功的鑰匙———記能源與動力學院2008年度新增博導黃向華教授本報特約記者 王新麗 毛杭寧

掛職鍛煉助青年教師成長湯建影

做一名學生喜歡的好教師工程訓練中心高玨

科學發(fā)展觀的“科學”概念之解析孫長遠















  前不久,加拿大國家科學院首席科學家、高級研究員黃興中博士來我校進行學術訪問。在航空宇航學院報告廳及流體力學樓學術報告廳,黃興中作了4場專題系列學術報告,內容涉及試驗流體力學、流動控制、飛機結冰試驗等方面最新研究的進展和成果,引起了我校廣大師生的濃厚興趣。
  黃興中現(xiàn)任加拿大航天航空學會理事、美國航天航空學會副理事;獲得美國、加拿大等5國聯(lián)合頒發(fā)的科技獎,擁有多項世界專利,發(fā)表論文100多篇;研究領域包括飛行器、微小型無人機的空氣動力學與飛行力學研究、風洞及水洞的測試研究等。 張金鳳


  新增博導
在人事處掛職鍛煉的10個月里,我主要負責教師考核制度的修訂工作。時間不長,感觸頗多。可以說,掛職鍛煉的10個月,是我參加工作以來收獲最多、成長最快、思考最深刻、使命感最強烈的10個月,這段掛職經歷將會對我未來的工作方法和思維方式產生很大的影響。加深了對學校發(fā)展戰(zhàn)略的認識學校實施的青年教師掛職鍛煉工作,是學校對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舉措之一,也體現(xiàn)了學校對青年教師的關懷。青年教師由于缺少社會歷練,很容易沉迷于自己的學術小圈子,對高等教育的宏觀發(fā)展以及學校的戰(zhàn)略走向,不熟悉甚至不關心;另一方面,青年教師教學科研任務繁重,很少與學校機關部門接觸,很容易因溝通不暢而對機關部門產生對立、排斥、責難等消極行為。通過掛職鍛煉,我對學校人力資源的發(fā)展規(guī)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對于學校借助“人才強校”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戰(zhàn)略構思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對學校目前面臨的挑戰(zhàn)以及學校各級部門的辛勤工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青年教師到機關掛職,既有利于加強學院與機關的溝通聯(lián)系,又有利于雙方增進理解,從而推進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掛職鍛煉使我對自己未來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如何與學校的戰(zhàn)略目標相一致的問題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增進了對學校人事工作的了解在人事處掛職期間,我深切地懂得人事工作關系到學校發(fā)展大局;感受到工作人員良好的工作態(tài)度、較強的服務意識以及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融洽的合作氛圍,所有這些都將成為我未來工作和學習的榜樣。我體會到行政工作遠不是“發(fā)發(fā)文件,打打電話”那么簡單,它需要極高的工作熱情和極大的工作責任感。同時,我對學校人事工作的辦事流程更為熟悉,對于職稱評聘、人才引進的具體政策更為了解。
  增強了個人多方面的能力作為一名青年教師,以前更多地關注于自身的學術水平。工作上,以提升個人科研能力為重點。掛職以后,在人事處的各項工作中,從會議組織到公文發(fā)布,從調研協(xié)調到個案調解,從關鍵人物聯(lián)絡到部門協(xié)調,都有所接觸與了解,從而鍛煉了自己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行政管理能力等,這些書本上無法學到的知識和經驗,對于我今后教科研工作的開展都是非常有益的。掛職鍛煉,對我而言是一次短暫的職業(yè)之旅,也是一次值得總結和深思的歷程。
我喜歡教師這個職業(yè),以能成為一名人民教師為最大的榮耀。從走上講臺那刻起,我就對自己說一定要做一名讓學生喜歡、讓家長放心、讓學校滿意的好老師,并一直以這個目標嚴格要求自己。經過不斷的磨礪,我已從一位具有教育熱情缺乏教學經驗的新手成長為熱情飽滿、教學嫻熟的教師。言傳身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把教書育人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責。《禮記》中說:“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弊鳛榻處煟纫驅W生傳授知識,也要讓學生明白做人的道理。大學生雖然思想品質和個性心理品質已經初步形成,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行為判斷能力,但他們的道德素質和心理品質仍然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不能按照教育低年齡段的學生那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而應當引導他們自己去向好的方向發(fā)展,注重對他們進行自我教育,從而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道德品格。
  教師的言行對學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為教師,要始終做到為人師表。首先,對自己要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積小德成大德。其次,堅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通過自己的人格去影響并感染學生,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再者,堅持以身作則,身教重于言教。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是一種較好的教育方法,也是培養(yǎng)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通過教育實踐,我發(fā)現(xiàn)如果教師善于以身作則,用自己的好思想、好品格、好作風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就能對他們產生積極的影響,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
  以工程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當今社會,既有一定理論知識,又有一定動手實踐能力的人才,越來越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而以前的教學,往往只偏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忽略了社會實踐應用的需求,這樣就大大地影響了學生的成長成才,無形之中延長了社會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周期。在教學過程中,我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不僅傳授理論知識給學生,而且還積極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在CAD的教學中,堅持讓學生用大部分時間進行上機操作,指導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解決遇到的新問題。(下轉第一、四版中縫)
“科學”在英語中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嬗變?yōu)閟cientin,最后成今日寫法);在法語中為science(與英語義同音異);在德語中為Wissenschaft。前兩者均指自然科學,而第三者既包括自然科學,也蘊涵人文社會科學,尤其哲學。德國一些哲學大家,如康德、黑格爾、胡塞爾等,都經常稱自己的哲學為Wissenschaft。中文“科學”一詞來自日文。日本首創(chuàng)“科學”一詞的是西周時懋(1829—1897),此人于1874年赴荷蘭留學,同年發(fā)表文章,把science解釋為“分科之學”,譯為“科學”?!翱茖W”一詞于戊戌變法前夕,自日本傳入我國并逐步替換國學的“格致”一詞。1893年,康有為最先引進并使用“科學”一詞。他編輯的《日本書目志》(由上海大同譯書局于1897年冬或次年春出版)一書的“理學門”下,有兩本書是《科學入門》和《科學之原理》。這是“科學”一詞在中文出版物的首次登場。1898年6月,康有為在給光緒帝奏折中多次提到“科學”,其中一處是“宏開校舍,教以科學?!眹缽驮谧g《天演論》等著作時,也用了“科學”一詞,梁啟超、蔡元培、章太炎、魯迅等也先后使用該詞。
  自然科學(natural=science)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其研究對象是自然界物質各種類型、狀態(tài)、屬性及運動形式。人文社會科學(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是以人為中心,研究對象是人類生活和社會現(xiàn)實,并試圖通過對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揭示來指導人們批判并改造傳統(tǒng)社會,以追求更為合理的社會形式?!叭宋摹币辉~源出拉丁文humanitas,意為人性﹑教養(yǎng)。15世紀歐洲始用此詞,是指有關人類利益的學問,區(qū)別于在中世紀占統(tǒng)治地位的神學,后含義多次演變,有時作“社會科學”的別稱。
  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是不可分離和水乳交融的,我們必須正確地認識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辨證統(tǒng)一關系。人文社會科學不僅以背景意識和方法論意識的方式去影響和規(guī)正自然科學,尤為關鍵的是,它能夠作為自然科學研究價值的風向標。脫離人文社會科學的價值導向,自然科學發(fā)展就會步入“沼澤地”。如今一些自然科學研究的“熱門話題”,比如人體克隆、器官移植、黑客發(fā)飆、核能濫用等,無不需要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價值哲學、倫理學等來匡正思想和價值方向。更值得警惕的是,現(xiàn)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的迅猛發(fā)展還導致“科學主義”蔓延和膨脹?!翱茖W主義”把僅僅適合于數(shù)學和自然科學范圍內的觀念和方法完全套用到人文社會科學和社會生活中,使人被物化、異化,“見物不見人”。
  1999年版《辭?!防宥ā翱茖W”概念如下:“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xiàn)實世界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的規(guī)律的知識體系。”一些學者指出,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之一的科學,依據(jù)研究對象可將其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括和貫穿于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shù)學?,F(xiàn)代科學正沿著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整體化方向蓬勃發(fā)展,但是在我國,無論是近現(xiàn)代,還是當下,更多的人、更多的時候是從sci-ence(即自然科學)而非綜合統(tǒng)一的Wis-senschaft的含義上來理解“科學”。這實際上否認或弱化人文社會科學的“科學資質”,直接導致對科學發(fā)展觀的片面和狹隘的理解。概言之,作為“發(fā)展觀”定語的“科學”,是涵蓋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有機統(tǒng)一的“一整塊鋼鐵”,具有多維內涵,并且人文社會科學居于價值訴求和目標指向的核心和基礎地位。惟有如此理解,才能真正深刻體悟科學發(fā)展觀“以人為本”之核心。惟有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之間建立必要的張力,充分釋放后者的思想羅盤和價值導向效應,才能真正體悟“以人為本”這一核心思想的深層內蘊,并真正促進“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