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紅色娘子軍》□ 楊曄">
電子報
電子報

革命的年代永遠的舞
———我看《紅色娘子軍》□ 楊曄


  1964年,作為樣板戲的《紅色娘子軍》芭蕾舞劇首演,半個世紀以來,這部舞劇已經(jīng)征服了海內外無數(shù)的觀眾。這是第一次,以軍帽、軍鞋、長衣、長褲裝扮的革命形象在芭蕾舞臺上演繹;這也是第一次,一名紅軍女戰(zhàn)士形象在中國氣派的革命史詩中得以完滿地展現(xiàn)。
  6月,為迎接建國六十周年慶典,我院全體教師由黨辦組織,觀賞了中央芭蕾舞團在琴臺大劇院表演的這出革命經(jīng)典芭蕾舞劇。流連于湖光淺映的琴臺,走進玻璃幕墻翹檐高聳的劇院,懷揣著愛國情感,老師們重溫了革命歷史,也接受了高雅藝術的熏陶。
  漆黑的舞臺,一身紅裙的女主角“瓊花”在燈光投射下起舞,就像一朵鮮艷的迎春花,強烈的視覺反差,使觀眾一下子深深沉浸于對角色的喜愛之中。聽著這樣的唱段:“萬泉河水清又清,我編斗笠送紅軍,軍民團結向前進”;看著英姿颯爽、斗志昂揚的戰(zhàn)士們旋轉的芭蕾;隨著氣勢磅礴的旋律響起,數(shù)千觀眾不自覺地吟唱“向前進、向前進,革命氣勢不可阻擋”……熱血、感動和滄桑往事,一幕幕隨中央芭蕾舞團演員們精湛的芭蕾舞動作、如真似幻的背景而浮現(xiàn),人們的心潮澎湃而激蕩。
  無論熟悉電影、芭蕾舞劇的觀眾,還是第一次了解這個故事,《紅色娘子軍》都有一種莫名的魅力,使觀看者愿意沉浸其中。受毒打昏死的柔弱女性———瓊花,肆無忌憚的惡霸地主———南霸天,機智成熟的紅軍干部———洪常青,作為藝術典型的形象背后,是革命時代無數(shù)人的縮影?!胺纯狗饨▔浩群蜖幦∧信降取边@是1927年到1937年革命戰(zhàn)爭時期紅軍的革命口號之一,當時婦女受到的是“政權、族權、神權、夫權”世世代代的奴役,按毛澤東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言“農民運動一起,……婦女抬頭的機會已到”?;厥讱v史,今天中國的婦女獨立性和知性在這一時期正顯示出源頭。1923年魯迅先生提出的“娜拉走后怎樣”這個問題,在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才算真正得到了解答。
  “瓊花”這個形象,出現(xiàn)在芭蕾舞臺上,是一次真正藝術上的創(chuàng)造!無論電影中的瓊花,還是其他藝術作品中的革命女性,包括江姐形象,都不具備如此青春奔放,手舞足蹈的藝術感。詩經(jīng)序言里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敝袊嗣竦慕夥攀聵I(yè)不是籠統(tǒng)的人的解放,而是所有制制度、世界觀價值觀等等的解放,被繩索捆住的中國人民,要充分表達解除束縛的快樂和激動,表達對革命的感激,需要肢體舞蹈的語言,瓊花的舞,戰(zhàn)士的舞,人民群眾的舞,這是革命的年代永遠的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