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寄語大學生——方華燦教授談實踐(一)


  實踐是人們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的有意識的活動。人們從有意識的改造自然的活動中,獲得了有關自然科學的知識與能力,這種直接經(jīng)驗的概括與總結就是自然科學的書籍。同樣,人們在有意識的改造社會的活動中,所獲得的知識與能力,加以總結、“升華”,即成為社會科學的讀物。大學生讀的書是來自于實踐的,大學生讀了書是為了應用,用于實際,即“學以致用”。正因為讀書與實踐是“雙生兄弟”,因此,在大學期間,大學生不僅要重視讀書,而且也要重視實踐。
  因為,實踐是知識能力的來源。
  大學生從讀的書中獲取知識與能力,但是,書是間接經(jīng)驗,是他人的直接經(jīng)驗的總結,也就是通過他人的實踐得來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一切知識與能力均來源于直接經(jīng)驗,來自于實踐。
  我是1948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學(即后來的天津大學)的。當時,大學不分許多專業(yè),只是按大學科分成幾個系,我在機械系。1951年暑假前,也就是大三期末時,當時的燃料工業(yè)部石油管理總局領導來北洋大學動員,號召有關學科的學生轉學石油,為建國初期我國急需大力發(fā)展的石油工業(yè)服務。于是,我們機械系三年級的學生中,有20名學生響應號召,報名申請轉學石油機械。
  當時的實際情況是,離我們畢業(yè)只有一年了,學校一無石油機械學科的教師,二無石油機械方面的教科書,應該怎樣學習石油機械知識呢?石油管理總局提出來,讓我們這20名大學生到建國初期我國惟一的石油基地去實習,在實踐中學習。這個石油基地就是位于甘肅省玉門縣(現(xiàn)玉門市)的玉門油礦。這個學習方案,得到了燃料工業(yè)部與教育部的批準。1951年7月初,我們20人啟程赴甘肅玉門油礦。
  路過北京時,石油管理總局專門組織召開了歡送會,當時的燃料工業(yè)部副部長(主管石油)劉瀾波和教育部副部長曾昭倫應邀到會講話,他們一再教導我們:目前,國家急需發(fā)展石油工業(yè),大學生應該急祖國之所需,參加石油工業(yè)建設;但是,要加入石油工業(yè)行列,就不要怕艱苦,要到祖國西北最艱苦的地方的石油基地的實踐中去學習。曾昭倫副部長還風趣地說:古詩云“春風不渡玉門關”,但是現(xiàn)在應該改為“春風普渡玉門關”,勉勵我們要不怕艱苦,迎著困難上,到玉門關外的石油基地的實踐中去學習石油機械的知識與能力,在石油工業(yè)的熔爐里鍛煉自己的思想品德,陶冶自己的情操。
  果然,我們上的第一課就是思想品德修養(yǎng)課,我們在實踐中感受到了什么是石油工作者的艱苦奮斗精神。我們從北京出發(fā),先坐火車到西安,再坐汽車到玉門。汽車是從玉門用油桶運油到西安的卡車,將空的油桶堆放在卡車后面,我們20個人就在卡車的前半部,坐在自己帶的行李卷上。當時路況不好,一路經(jīng)過六盤山、華家?guī)X、烏哨嶺等多座高山峻嶺,速度很慢,每天只能走幾十公里。人從車上下來時,腳都是麻木的,每個人都成了“土人”,滿臉滿身覆蓋著汽車行駛時揚起的塵土。夜里,露宿于“車馬店”,白天在汽車上吃的是從西安及蘭州買的“鍋餅”,每人買一個“大鍋餅”可以吃上幾天。這一路的長途顛簸旅行,讓我們年青人對艱苦生活有了感性認識。到玉門油礦之后,我們上井場與工人師傅、技術人員一起“跟班頂崗”,一起披著翻毛的“老羊皮”頂著寒風上夜班,一起用雙手提起重達數(shù)十斤的鋼鐵制成的卡瓦,一起在山溝里露天而食,這些更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石油工作者的艱苦奮斗精神,獲得了適應社會的知識與能力。
  玉門油礦實習給我們上的第二課是自然科學課,它讓我們從實踐中直接獲得了石油機械的知識與能力。我們20個大學生中有11名專攻石油礦場機械(即油田機械裝備),近一年的實習被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鉆井、采油工藝實習,用四五個月時間;第二階段為鉆井、采油機械實習,大約三個月左右;第三階段為專題研究論文階段,兩個多月時間。
  第一階段,我們先到井場和采油隊,“跟班頂崗”,參加生產(chǎn)勞動,其目的是直接從生產(chǎn)實踐中,認識鉆井和采油的全部工藝過程,從而了解鉆井機械設備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以及采油工藝及其對采油所需裝備的要求等。
  第二階段,我們先后在維修站、機械廠和鉆機安裝場地“跟班”參加生產(chǎn)勞動。如在維修站,我們一臺臺地檢修柴油機,從整機解體拆開,直到修理完,最后裝配好,了解了石油鉆機的動力——柴油機的傳動、潤滑、冷卻、給油、點火、燃燒等各個系統(tǒng)的構造、作用原理和技術性能。
  通過第一、第二兩個階段的實習,我們寫出了厚約200頁的《石油鉆井機械》實習報告,分成章節(jié)對石油鉆井機械的幾大系統(tǒng)和各個部件,做了全面的、較詳盡的介紹。報告寄交北京石油管理總局專家審閱后,他們即將這份讀物轉給了當時清華大學采礦系學石油的學生,作為學習石油礦場機械的教材。
  第三階段是專題研究論文階段,我們大約花了兩個月時間,將11位同學分成了若干個專題,通過查閱文獻、請專家做專題講座、訪問工人和技術人員以及現(xiàn)場調查等多種渠道,帶著原來在現(xiàn)場實習時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研究,將原來在現(xiàn)場獲得的感性認識,加以“升華”,提高到理性認識,寫出了有分析、有概括、有論證的專題論文報告。由于這些專題論文報告,內容豐富,待我們印刷裝訂成冊寄送給北京石油管理總局審閱后,又同樣被分送給有關石油院系做參考教材了。
  1952年5月初,我們在玉門的實習即將結束。臨離開玉門時,我們專門請當時玉門石油管理局的局長楊拯民(楊虎城將軍的長子)給我們做報告。楊局長曾在延安馬列學院學習過,馬列主義理論水平很高。他在這次報告中,以毛澤東的《實踐論》為核心,從哲學理論的高度,精辟地闡述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直接經(jīng)驗與間接經(jīng)驗的關系、理論與實踐的關系以及知識源于實踐的真理等等。由于他結合我們這一年來實習的實際來講,講得深入淺出、生動具體,因而,使我們印象深刻、受益匪淺、至今難忘。我們就是在這位楊局長的諄諄教導之下,才從“自為”進入到“自在”,覺悟到我們在玉門油礦一年的實習過程,正是毛澤東的《實踐論》哲學的具體例證。(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