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繁華背后仍需冷思考———寫在學校第一屆文化藝術節(jié)成功舉辦之際


5 月 12 日-5 月 26 日, 學校第一屆文化藝術節(jié)成功舉辦, 本次藝術節(jié)共涵蓋藝術展演類、 平面展示類、 體育活動類、 互動體驗類、 講座沙龍類等 5 大類 30 余場次精彩活動, 經過多方論證和精心設計, 充分整合了校內外資源,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學校在美育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果, 可謂盛況空前、 成果豐碩。 根據(jù)回收的有效樣本達 2666 人的問卷統(tǒng)計結果, 76.44%的受訪者了解學校開展的第一屆文化藝術節(jié); 參與 1-2 場活動的人數(shù)占受訪者的 49.66%, 參加 3-5 場的人數(shù)占 16.17%; 61.85%的受訪者表示是由于時間沖突沒有參與本次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由文化藝術節(jié)延伸到校園文化建設, 92.73%的受訪者對學校的校園文化活動表示滿意或基本滿意, 72.73%的受訪者認為校園文化活動意義重大、 很有必要; 77.42%的受訪者對學校共青團組織、 學生會在校園文化方面的組織管理能力表示非常滿意或滿意。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學校領導的正確決策和堅強領導, 離不開各部門各單位的鼎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更離不開全校同學的熱情參與。 為總結經驗, 推動工作更好更有效地開展, 繁華背后仍需冷思考。

一、 實現(xiàn)良好的第二課堂育人成效, 既需要供給側改革, 也需要需求側引領

在回答 “最關注文化藝術節(jié)哪類活動” 時, 85.3%的受訪者選擇藝術展演類, 43.21%選擇平面展示類, 40.92%的選擇互動體驗類,26.56%選擇體育活動類, 21.42%選擇講座沙龍類。 學生對藝術展演類活動的興趣最高, 特別是在校園十佳歌手比賽時, 盡管天降小雨, 但為數(shù)眾多的學生仍在現(xiàn)場全程參與,場面頗為壯觀, 這一方面說明藝術之美對學生的吸引力巨大, 另一方面也說明學生在第二課堂活動中傾向于接收輕松愜意的輸入。

在回答“您親身參與了哪類活動”時, 39.65%的受訪者選擇藝術展演類(如歌劇 舞蹈 話劇等) , 30.35%的選擇平面展示類(如美術作品展) , 26.67%的選擇體育活動類(如陽光課間操 素質拓展等) , 19.35%的選擇互動體驗類(如茶藝 插花 絲網印制等) , 15.64%的選擇講座沙龍類。

將學生的主觀意愿和實際行動兩相對比, 不難發(fā)現(xiàn), 除體育活動類以外,學生實際參與率均低于主觀意愿。體育活動實際參與率高的原因在于, 出于引導學生在校期間就掌握一項終身受益的健身技能的考慮, 學校在每學期均開展 “陽光課間” 健身鍛煉, 每學期持續(xù)近兩個月的時間, 為了覆蓋更多學生,要求每個學院每周參與鍛煉的人數(shù)不得重復, 從而保證了參與度。而對學生吸引力最大的藝術展演類和互動體驗類活動, 實際參與度遠低于意愿, 剔除可能存在的宣傳力度缺乏的原因外, 不容忽視的客觀原因在于, 學校仍缺少綜合性的學生活動場地, 現(xiàn)有場地的空間、 設施、 位置尚無法滿足要求 (校園十佳歌手決賽的演出場地是在田徑場) , 而主觀原因應該是女生天然的內斂,不愿意主動參與, 缺少 “向前一步” 的內驅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山東京劇院帶來的京劇演出和山東師范大學天槐話劇社帶來的話劇演出兩場表演中, 觀眾席在開場時均有大量空余, 但隨著演出的進行觀眾越來越多, 終場前基本飽和, 表演結束后, 觀眾反響均特別熱烈。結合 “陽光課間” 開展的成功經驗, 我們認為, 需要在摸清學生興趣點的基礎上, 做好第二課堂的供給側改革, 但更重要的是加強需求側引領, “倒逼” 學生參與自己認為可能不感興趣, 但體驗后又認為收獲很大的活動, 循序漸進, 逐漸成為習慣。

學生對講座沙龍類活動的關注度和實際參與率均為最低, 其原因應該是學生仍未形成主動參加講座沙龍的習慣, 簡單將其等同于上課, 對其抱排斥態(tài)度。而更深層次的原因應該是, 若干年來校園中尚沒有由連貫的高水準講座形成的講座文化, 缺少“內容為王” 的成系列的講座報告, 而校園中 “攤派式” 、 “發(fā)獎式” 、 “標題吸睛式” 講座不時出現(xiàn), 進一步沖擊了學生對講座報告的興趣, 形成惡性循環(huán)。這一點, 教育學院在 2018 年開展的 “北大山” 教育沙龍為我們提供了正面的借鑒。

二、 在第二課堂的參與度上 “二八效應” 明顯, 需要有效的制度引導

在回答 “您參加校園文化活動情況如何” 的問題時, 調查結果與 2015 年校園文化滿意度調查的結果趨同。

上述結果不難發(fā)現(xiàn), 在第二課堂的參與度上, 依然存在較明顯的 “二八效應” 或 “80/20 法則” , 也即, 結合其他調研結果, 我們發(fā)現(xiàn), 在第一課堂表現(xiàn)出色的同學往往同樣是第二課堂的主力軍。長此以往的結果就是, 少數(shù)同學成長為綜合素質強、 專業(yè)知識精的佼佼者, 大多數(shù)同學卻漸漸歸于平庸, 這顯然有悖于學校教育的初衷。由于第一課堂的場地、 授課形式、 班級人數(shù)、 教師講授方式等原因, 學生在校期間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的養(yǎng)成相當程度上依仗第二課堂的培育, 在第二課堂中通過專業(yè)社團的交流、 研究性學習、 探索性試驗,實現(xiàn)小學分撬動大學時已是需要提上日程的發(fā)展目標。人才培養(yǎng)是一項系統(tǒng)性工程, 讓每個學生在菁菁女院中受教育更是我們永恒追求的目標??朔诙n堂 “二八效應” 的法寶, 應該是按照 “自愿+必須” 的原則, 在引導青年學生堅持學業(yè)為主的同時, 針對思想道德、 人文素質、 藝術修養(yǎng)、 社會實踐、 志愿服務、 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 心理健康、 體育競技等方面的學習需求, 借鑒 “第一課堂” 的做法, 探索實施 “第二課堂成績單” 制度, 推動工作的規(guī)范化、 課程化、 制度化。從工作內容、 項目供給、 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tǒng)設計和整合拓展, 客觀記錄、 認證學生參與 “第二課堂” 活動的經歷和成果, 促進 “第二課堂成績單” 成為學校人才培養(yǎng)評估、 學生綜合素質評價、 社會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jù)。 當然, 這項工作卷帙浩繁, 需要蹄疾步穩(wěn), 置于學校學分制改革的大環(huán)境和總體進程中進行通盤考量。

三、 對新媒體的使用, 仍然需要加強引導和探索

在回答 “通過何種形式了解學校文化藝術節(jié)” 的問題時, 81.43%的受訪者是通過海報宣傳, 52.51%的通過微信等新媒體宣傳。傳統(tǒng)的宣傳方式緣何能大比分逆襲新媒體, 究其原因, 校園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 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新媒體快速傳播的優(yōu)勢, 反襯出海報宣傳自身的直觀簡潔, 而更可能的原因是, 學生手機中大量的新媒體公眾賬號極大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學校官方媒體連續(xù) 10 天推送了文化藝術節(jié)的預告信息和本該引起大量關注的搶票信息, 這些新媒體信息, 在內容上不可謂不精練, 形式上不可謂不精彩, 但關注程度始終不是非常理想, 這也是長久以來一直困擾我們的問題。猶記得前期在校園中進行的 “新媒體使用情況調查” 的統(tǒng)計結果, 71.13%的學生認為需要開設媒體素養(yǎng)方面的課程或講座, 以進一步增強自身對網絡新媒體資訊的甄別能力。面對網絡原住民的一代青年學生, 如何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育人方面的功能, 實現(xiàn) “人才培養(yǎng)+互聯(lián)網” , 使 “校本” 新媒體擯棄標題黨、 泛娛樂化、 簡單粗暴地發(fā)通知等不良傾向, 需要引起我們的深思和高度重視。

四、 “三全育人” 永遠在路上

上述兩個問題既給予我們緊迫感, 又給予我們信心, 對于 “永遠年輕、 永遠熱淚盈眶” 的一年級新生, 我們必須珍惜呵護這份熱情, 使其持之以恒, 避免迅速衰減, 并且逐漸引導培育其由盲目的熱情進入到理性的熱愛, 再到執(zhí)著的堅守, 如此一來, 我們的育人便有了精神層面的根基。

學生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初衷讓人欣慰, 大多數(shù)學生希望通過校園文化提升綜合素質,對比 2015 年校園文化滿意度調查的結果,我們還高興地看到, 功利性較明顯地追求獲得學分的初衷大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