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荒地建家業(yè)——紀念貴州省委創(chuàng)建貴州工學院 60 周年


師生修建大操場

介白關打炮眼

58 地質(zhì)化工系同學在背磚建院施工現(xiàn)場 土建系在熊胤學主任指導下進行 6006 的樓板吊裝化工系學生制磚

土建系在打磚

土建系在修建改茶寨公路

夯 基



介白關通車


60 年前。上世紀 1958 年 9 月 17 日,在貴陽市南郊湘雅村,貴陽醫(yī)學院舊校舍的廣場上,舞臺高搭,彩旗飄揚,鞭炮聲聲,鼓樂陣陣。在其毗鄰的貴州省藝校的禮堂,張燈結彩,歡歌笑語,喜氣洋洋。229 位教職員工(其中教師 127 位)與 739 名高考后被錄取的新生們,興高采烈,歡聚一堂。他們是借省藝校的禮堂,歡慶自己的節(jié)日 --“慶祝貴州工學院成立暨開學典禮”召開。

貴州省省委書記、省委其他主要負責同志、省政府領導、省軍區(qū)領導等撥冗親臨會場,向老師和同學們熱烈祝賀并親切鼓勵師生們,繼續(xù)努力,為改變貴州落后面貌而奮斗。

從清晨到深夜,湘雅村的那塊土地變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一所大學成立暨開學為何如此隆重 ?因為,這是新中國建立后,在共產(chǎn)黨領導下,貴州人民自己創(chuàng)建的第一所工科大學開學!

因為,這是一所實事求是地貫徹黨中央關于“多快好省”精神內(nèi)涵,在極端困難條件下,自力更生興建起來的一所新的大學!

讓我們回過頭看看,60 年前,貴州工學院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就不難理解我們今天紀念貴州省委創(chuàng)建貴州工學院 60 周年的歷史與現(xiàn)實的意義。

百年樹人 貴州省委高瞻遠囑

由于地理與歷史的原因, 解放前的貴州,軍閥混戰(zhàn),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政治腐敗,經(jīng)濟落后, 交通閉塞, 民生艱難。 “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雖為調(diào)侃之詞,卻也是解放前的貴州的真實寫照。

1949 年 11 月貴州解放后,經(jīng)過清剿國民黨軍隊殘余及土匪勢力,進行了土地改革,參加了抗美援朝,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經(jīng)歷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貴州開始進入一個穩(wěn)定的建設發(fā)展新時期。

1958 年隨著國家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開展,快速發(fā)展地方經(jīng)濟,改變貴州貧窮落后面貌,是貴州面臨的十分緊迫的任務。然而,教育事業(yè)的落后,智力開發(fā)的遲滯,導致貴州人才匱乏,尤其是工程技術人才稀缺,成為制約貴州經(jīng)濟發(fā)展的突出問題,這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已經(jīng)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

解放初期,貴州全省只有貴陽師范學院、貴陽醫(yī)學院和貴州農(nóng)學院 3 所高等院校,在校學生 1000 余人;中等學校 80 所,在校學生 13000 多人;小學 741 所,在校學生 148000 余人;合計在校學生 163000 余人,占全省總?cè)丝跀?shù)的百分之 1.15,全省文盲人數(shù)比例很高,尤其是省內(nèi)少數(shù)民族中,識字的人數(shù)只占少數(shù)民族人口總數(shù)的 5.4%。

解放前的原國立貴州大學曾設有工學院,工學院下設有土木工程、機電工程、礦冶工程等學科,1952 年全國院系調(diào)整,貴州大學被撤銷,工學院各系分別轉(zhuǎn)入重慶大學、四川大學和云南大學。貴州本省已無培養(yǎng)高級工業(yè)建設人才的條件,仰賴全國高校統(tǒng)分的人才,無論在專業(yè)配置上或數(shù)量上都無法滿足貴州建設需要。

貴州省委領導研究認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貴州治窮的根本,也是貴州發(fā)展的根本,培養(yǎng)本地高級工業(yè)建設人才乃是貴州省當務之急。人材培養(yǎng)是百年大計,雖然艱巨不易,然而意義十分重大,功在當代,利澤千秋,只有人才培養(yǎng)成功, “一樹而百獲”,才是國家治理的終生之舉。

貴州省委決定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加強貴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克服一切困難,盡快地建立起省內(nèi)急需的各種建設人才培養(yǎng)基地。在大學人才培養(yǎng)方面,決定新建貴州工學院,恢復停辦的貴州大學,擴建貴州農(nóng)學院,完善貴陽師范學院、貴陽醫(yī)學院的專業(yè)系科,加強貴州高等教育。

1958 年 1 月,貴州省人民委員會向國務院報告:“為適應我省今后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建設事業(yè)大發(fā)展需要,加速對高級人才的培訓,我們特提出在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新建貴州工學院的建議?!?/p>

1958 年 3 月 8 日至 26 日 中共中央在成都召開有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和各省、市、自治區(qū)黨委第一書記參加的工作會議(成都會議)。貴州省委書記周林出席參加。在會議期間,他代表貴州省委向中央?yún)R報了貴州省工作,提出請中央批準新建貴州工學院的請求。當請求獲黨中央批準之后,他即刻從成都給貴州省委、省人委有關領導打電話,通報了黨中央同意貴州新建貴州工學院的決定,要求他們立即開會研究著手籌建貴州工學院的工作。

1958 年 3 月 19 日,省人委發(fā)出(58)省辦工字第 206 號文件通知:省人民委員會第 29 次會議決定成立貴州工學院籌備委員會,共 19 人組成。并責令籌備委員會立即開展工作。

省人委考慮到白手起家建設一所工科大學的艱巨性,提出“由小到大,逐步擴建”的原則,確定 1958 年投資建校,三年建成的目標。建議學院建制為四年制,初步設置6 個系 9 個專業(yè),并提出刻不容緩,當年招生入學的要求。

1958 年 4 月,省委決定 , 將貴陽市南郊湘雅村貴陽醫(yī)學院舊校舍作為貴州工學院臨時校舍,貴州工學院籌委會轉(zhuǎn)入臨時校舍辦公。

1958 年 5 月 29 日省委批準了工學院的學系和專業(yè)設置,共設地質(zhì)、采礦、冶金、機電、化工、土建六個系,地質(zhì)測量與找礦、礦產(chǎn)地質(zhì)與勘探、有色金屬開采、采煤、鋼鐵冶金、有色金屬冶金、機械制造、發(fā)電廠電力網(wǎng)及電力系統(tǒng)、基本有機合成、無機物工學、工業(yè)及民用建筑、河川樞紐及水電站建設 12 個專業(yè)。正式下達了 1958 年招收720 名學生的任務。要求貴陽市委、省內(nèi)各有關廳局、大學“不惜血本抽調(diào)較好的教學和工作人員來大力支援工學院建設”。

只爭朝夕 受命干部殫智竭力

受命組成貴州工學院籌備委員會的、來自省建委等各單位的 19 位領導干部,他們都沒有從事過辦教育的經(jīng)驗,為了盡快改變貴州人民貧窮落后的面貌,他們義不容辭挑起百年大計的重擔。從 1958 年 4 月到 9 月僅僅半年的時間,籌委會的領導干部爭分奪秒地進行了緊張繁重的工作。

籌委會的領導干部深知,辦學育人是門科學,要選配師資,要有組織教學的場所,要有必需的教學設備與資源,更要懂得辦好大學的一套管理知識?,F(xiàn)在是一無校舍、二無師資、三無設備,卻要求實現(xiàn) 3 月籌建,7 月份招生,9 月開學的計劃,這談何容易!但是,黨中央的重視與關懷,貴州建設發(fā)展對建設人才的迫切需要,不容他們按部就班地,先花上三四年時間,建設完大學校園之后,再來招生培養(yǎng)。他們必須打破常規(guī),才能完成省委交給的任務。

4 月,籌委會從實際出發(fā),師資從省內(nèi)各廳局抽調(diào)一批總工程師,讓這些各單位事業(yè)的領軍人物到校任教,從師范學院、農(nóng)學院抽調(diào)了一批教師充實。同時,派員分赴四川、云南的高校請求支援任課教師,先后從成都工學院、重慶大學、重慶建筑工程學院等院校聘請到 20 多位教師來校任教。又到北京請求教育部支援,爭取到從全國各院校抽調(diào)出 60 多名教師(其中教授、副教授多達二三十人)到貴工。

教學用的儀器設備、圖書資料除自己購買外,還積極爭取到北京、東北、華中等地許多院校的支援,在學院里,初步建起了教學及科研最必需的實驗室、實習工廠及圖書館。

6月, 籌備委員會派員前往成都工學院、清華大學等高校參觀,學習辦學經(jīng)驗。

7 月,正式確定,貴州工學院按 6 個系12 個專業(yè)進行招生。

8 月,從貴陽一中、女中、六中和速成中學參加高考并已錄取的新生中,挑選一批學生提前進校,擔任迎接新同學的工作。

9 月,北京礦冶學院等一批受聘教師,中央分配到貴州工作的 52 名國家重點高校的本科畢業(yè)生等先后到校任教。又從貴州省抽調(diào)干部到貴工擔任各系學生的班主任工作。 至此, 教職工229人 (其中, 教師127名)基本配齊。招收的 58 級新生共 739 人也全部到校。

9 月 17 日,在貴陽醫(yī)學院舊校舍毗鄰的貴州省藝校的禮堂,召開了貴州工學院成立儀式暨開學典禮。

19 位受命組成貴州工學院籌備委員會的領導干部,終于不辱使命,半年時間,“無中生有”地創(chuàng)建出一所系科較全的工科大學,而且開學了!上課了!

半年時間建起一所大學,這在當時,在國內(nèi)確實罕稱“奇跡”!

為此,當時的高教部部長楊秀峰陪同前蘇聯(lián)高教部部長葉留金前來考察參觀!

為此, 1960年1月30日, 12月1日, 《人民日報》 、《光明日報》分別刊文向全國人民作了報導。

蹈厲奮發(fā) 貴工師生艱苦建校

貴州工學院雖然終于建成并且順利開學,然而,籌備委員會卻面臨著兩大問題:新入學的學生們的思想問題和下一年第二批學生進校時的校舍問題。

湘雅村原貴陽醫(yī)學院校址,除了幾幢陳舊的樓房和平房外,校園內(nèi)空蕩蕩的,完全不像想像中的大學,這是新入學的學生們進入校園后的第一印象,致使一些同學感到迷茫與失落,對自己今后的大學生活產(chǎn)生疑問與不安。

客觀上,湘雅村貴陽醫(yī)學院舊校舍面積小,滿足不了一所 4 年制工科大學的需要,而且,計劃中的川黔鐵路還要在此穿越而過,舊校舍不宜也不可能作為未來的貴州工學院校址。入學的新生擠在湘雅村臨時校舍內(nèi)維持上課,只是臨時之舉。

為解決下一年度的新生進校的問題,早在 1958 年 3 月到 6 月,籌委會已歷時三個多月,查勘了 30 多處地方,最終選擇了西南郊蔡家關農(nóng)村為貴州工學院正式校址,并開始征撥土地,進行基建準備工作。只是在當時全國大躍進的形勢下,在省內(nèi)還未找到建設施工隊伍來支持貴工基建。

1958 年 9 月 26 日,由 15 人組成的貴州工學院院務委員會正式成立。11 月 4 日由 7人組成的中共貴州工學院委員會建立。兩委建立后,針對面對的兩大問題,中共貴州工學院委員會首次會議決定:貴工的建設,必須遵循我們黨倡導的自力更生為主的方針。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爭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艱苦奮斗。院委會確定“以蔡家關作課堂,組織發(fā)動學生半工半讀自力更生興建校舍。”提出“勞動與教學四六開”的教學與建校方針。

根據(jù)院委會安排,首先在學生中宣講學院當前的教學與建校方針。為什么要建設貴州工學院?為什么不先建設好校園然后再招生?同學們能不能與愿不愿成為既是大學的受教育者又是大學的建設者?經(jīng)過各系管理干部和老師與同學們深入細致地思想交流,化解了同學們心里的疑議,得到同學們的理解與支持,激發(fā)了同學們建設自己家園的熱情。

同時,院委會召集各個系領導和教師,深入探討在當前“勞動與教學四六開”的教學與建校方針下,如何既“大刀闊斧”又“精雕細刻”地選編教材,精密安排教學計劃,通過精良的教學方式,確保學生們經(jīng)過四年的學習,掌握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技能,滿足國家建設的要求,對學生本人負責,對學生的家長負責。

1958 年 11 月底,全院師生員工舉行了“建校勞動誓師大會” 。 在會上, 院領導提出:開展教育革命,走教學、科研、建校勞動三結合之路,在蔡家關繪出最新最美的圖畫。誓師大會結束后,全院師生員工滿腔熱情地開始了邊學習、邊建設的不平凡的生活歷程。

按照貴州工學院教學與基建規(guī)劃,早在1958 年 10 月,地質(zhì)系就已選派部分師生對蔡家關地區(qū)進行了全面勘查,繪制了校區(qū)地質(zhì)地形草圖。工業(yè)與民用建筑學系的教授和老師們規(guī)劃了未來學院的建設藍圖。同時,也爭取到貴陽市的一些建筑單位的支援。

“建校勞動誓師大會”召開后,土建系的師生首先踏著羊腸小道翻山來到蔡家關建校工地,在荒涼的山野,同學們割茅草,打土坯,建起了 150 平米的茅草房作為宿舍,開始了教學與建校生活。他們首先拓寬原有的、 通往貴陽市三橋地區(qū)的3000米簡易公路,保證基建物資順利通往工地。還修建了一幢300 平方米的磚木結構平房作為學校臨時校醫(yī)院。

1959 年 2 月,第二學期開學后,學院各系師生陸續(xù)奔赴蔡家關,根據(jù)各學科專業(yè)特長,分工擔負起不同的建校任務。為迎接 59級新生 9 月入學,必須趕建兩幢學生宿舍,地質(zhì)系的同學們承擔了其中一幢的地基平整與開挖基槽的任務。機電系的同學們立桿架線,建設供電設施,解決施工設備用電及場地與工棚的照明;機械系師生趕制基建急需的混凝土攪拌機、制磚機、電工用各種抓釘鐵件及一些木工機械。隨后,以化工系,土建系為主,各系師生全都投入保證學生宿舍建設用磚的“保磚”任務中,就地取土,制磚運磚,建窯燒磚。歷時 3 個月,師生自建的標號為 5902 的學生宿舍竣工,由建筑公司承包修建的同樣面積的、標號 5904 的學生宿舍也同時建成。學生食堂及當時在國內(nèi)也屬先進的、簿殼結構的教師食堂也蓋起來了。

建校中,同學們還迎來了一項更為重大的考驗,那就是爆破炸開介白關山腰,打通進入市區(qū)的通道。

蔡家關前的畫眉山是兩座并列的、高約一百三四十米的大山,兩山之間山腰相連,形成了寬約 60 米的介白關埡口,這是進入蔡家關的必經(jīng)之地,行車走路,到此均需先爬坡而上,再順坡而下,很不方便。為了教職工們來往湘雅村與蔡家關的方便和交通運輸?shù)目旖?,學院經(jīng)請示省委后,決定把兩山相連的山腰挖掉,變埡口為通途。

采礦系師生勇挑重擔,從 1959 年 2 月開始,他們勘測設計,手工及風鉆打眼放炮,在馬燈及蠟燭照明的條件下,僅用兩個月零4 天的時間,打出 7 條共 40 多米長的裝藥洞室,填裝約 40 噸炸藥。1959 年 4 月 20 日上午 10 時,成功引爆了貴陽市郊的一場罕見的大爆破,介白關埡口 7 萬多立方的土石被炸開。冶金系建起了化鐵爐,澆鑄簡易鐵軌,鋪成簡易鐵道,方便土石運輸。經(jīng)歷時兩個多月的清理,炸開的土石被運走,學校通往湘雅村的道路被打通,1960 年 7 月 5 日舉行了通車典禮。

至此,校區(qū)東北方向直通貴陽的三橋地區(qū),西南直通太慈橋的道路基本暢通,蔡家關農(nóng)村也從此走出了封閉的狀態(tài)。

在通車典禮上, 院長心情激蕩地寫下 “志高心雄排萬難,鐵錘打破介白關,畫眉腰斷山神去,坦途飛車小龍?zhí)丁钡脑娖鷦拥厥惆l(fā)了全院師生員工三年苦戰(zhàn)后取得勝利的喜悅心情。

從 1958 年 11 月開始,到 1960 年 4 月,只用近兩年時間,就在蔡家關荒地上,建起了大小18棟、 總面積2.34萬平方米的校舍 (其中 1.11 萬平方米為師生自建),初步滿足了當時的教學急需。

1960 年 5 月 1 日,全校師生員工一起從借住的原貴陽醫(yī)學院湘雅村舊址,遷入到自己建成的新校舍。

到 1961 年底,經(jīng)過三年的建校勞動,蔡家關新校區(qū)已初具規(guī)模,兩幢各 5200 平方米的學生宿舍,兩幢各 2000 平方米的教師宿舍,兩幢教學樓(內(nèi)設臨時圖書館)、一幢實驗樓、學生、教職工食堂,實驗工廠,游泳池、運動場都已建成。新中國成立后,在貴州省委領導下,貴州歷史上第一所由學校師生員工自力更生興建的、專業(yè)相對齊全,師資配置相對完善的工科大學就這樣聳立在貴州的大地上 !

1962 年底,貴州工學院舉行了隆重的畢業(yè)慶典,祝賀首屆 58 級學生畢業(yè)。禮堂兩邊高掛著的、 分別書寫有 “小龍?zhí)独锍帻埼琛?,“棲鳳島上金鳳飛”對聯(lián)的紅底白字長幅,宣示著經(jīng)過四年的艱辛努力,蔡家關終于結出了貴州人民期盼的豐碩果實 : 經(jīng)過嚴格的畢業(yè)設計與畢業(yè)答辯的考核,達到合格標準的首屆 58 級畢業(yè)生們,將帶著在學院教育中獲得的專業(yè)知識,帶著在建校勞動中錘煉出的工作技能,豪邁地奔赴祖國各地,為祖國及貴州的建設事業(yè)奉獻自己的青春,也去成就自己的價值人生!

培桃育李 貴州人民和衷共濟

貴州工學院的創(chuàng)立與建設,自始至終牽掛著貴州人民的心扉,也自始至終得到貴州人民特別是貴陽市人民的關懷與支援。

1959—1961 年間,我國處于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大躍進”與“三年經(jīng)濟困難”時期),當時,整個國家物質(zhì)與生活條件十分困難,糧食供應更是最大的問題,貴陽市的處境也不例外。

然而,就是在那段艱難時期,貴陽市領導千方百計,最大限度地滿足貴工對教師與政工干部的需要,千方百計滿足了貴工建設的各種物資需要,千方百計地抽出一定的基建力量支持貴工基建,確保了貴工基建順利完工。

特別是,在那段艱難時期,考慮到貴工學子們建校勞動的艱苦生活,貴陽市領導千方百計保證了貴工教職員工的糧食定量供應,而且,在一段時間里,還給予一些特殊照顧。

例如 : 在當時糧食供應緊張的時期,貴陽市居民,每人每月只能得到一張限購半斤糕點的糕點票,在貴工,一段期間,貴陽市有關部門每月給每位師生員工增發(fā)一張糕點票,每人就可以多買半斤糕點;對體弱有病的同學,在一段期間,每天早餐多發(fā)給一杯牛奶,以增加他們的營養(yǎng);在一段期間,學生食堂每周五晚餐主食給予一個白面饅頭改善生活。這些補助,今日看來似乎貧乏和微不足道,但確真實地體現(xiàn)了那個時期貴州人民對貴工學子們的愛護關懷。沒有經(jīng)歷過那段艱難時期的人,無法掂量出那份關愛的分量,然而,當年那些參加建校的師生們對此卻永生不忘!

60 年前,貴州工學院的建立,是貴州省委高瞻遠矚,正確決策的歷史見證,是當年受命籌建貴工的領導干部們勇于擔當?shù)呢撠熅?、勤勞高效的工作作風的真實記錄,是貴州人民奮發(fā)圖強,自力更生,敢為人先,后來居上的精神風貌的展示,是貴工師生員工熱愛祖國, 熱愛家鄉(xiāng), 心懷大局, 不怕犧牲,忘我勞動,勤奮教學的高尚情懷的寫照。

從上世紀 1958 年建立,到本世紀 2004年被合并,46 年中,貴州工學院不僅為貴州建設輸送了數(shù)以萬計的建設人才,更可貴的是 60 年前,貴州工學院全院師生員工建校中形成的那種實事求是,艱苦奮斗,不怕犧牲,,敢于拼搏的精神,為貴州教育工作樹起了一面鮮活的榜樣,為貴州省的高等教育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章。

今日的貴州,舊貌變新顏,日新月異,不斷向前,貴工的創(chuàng)建為此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60 年前的那段歷史不能忘懷!飲水思源,在貴州工學院建院 60 周年到來之際,我們滿懷感恩與崇敬,僅以此文表達我們對60 年前貴州省委創(chuàng)建貴州工學院的紀念!

(作者系貴州工學院 63 屆冶金系鋼鐵冶金專業(y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