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喬新(后排左五)與強-5設計團隊(攝于1958年)

喬新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訪問學者(攝于1981年)

喬新參與研制的輕型飛機系列獲國家科技進步獎
人物簡介喬新,1927年4月生。航空宇航學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導師,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國內知名的飛行設計專家,獻身航空60余年。曾擔任我國自行研制的強擊機———“強-5”副主管設計師和水上飛機的設計師,參與國家多個重要機型的研制工作。教學方面,他退而不休,在年屆八旬時,還承擔了外國留學生《航空概論》課的教學,被國家體育總局聘請擔任2006年至2017年全國航模錦標賽科技創(chuàng)新評委會主任,積極推動我國航?;顒拥拈_展。
在東華湖畔的航空宇航學院樓里,一直有一個獨特的身影格外顯眼。一位九十一歲高齡的老教授,依然心系航空工業(yè)發(fā)展,心系學生與教學,不斷為學院建設與航空夢想傳承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是什么支持著這位名叫喬新的老教授,在鮐背之年不忘執(zhí)著奉獻?他身上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抱著對初代航空人的敬意,也懷著些許的好奇和疑問,記者對喬新教授進行了專訪?!白粤Ω菄覐姶蟮母?,而自力更生,就要求真求實、艱苦奮斗”
喬新老師出生在烽火連天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幼時的他曾親眼目睹瀘州轟炸,火光沖天,觸目驚心。當時的中國沒有空中力量,無力反抗日軍轟炸,中國沒有制空權,保障領土與人民安全的航空夢想就此在喬新老師心里種下了根。他立志要學習當時國家最稀缺和寶貴的知識,在求學路上他放棄了北大、放棄了國立中央大學,毅然選擇了當時上海交通大學的航空工程系,豐富自身學識,學習專業(yè)知識,為有朝一日投身祖國建設時刻準備著。
1950年畢業(yè),解放軍到交大招兵,喬新老師懷著保衛(wèi)國家的滿腔熱血,光榮地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華東軍區(qū)空軍工程部特種設備處任了參謀一職?;厥啄嵌渭t色歲月,喬新老師興奮地說到,當時沒有工資,在部隊的整個時期都是供給制,但每個參軍的同學都懷著無比的自豪感干勁滿滿,為新中國的建設忘我工作,添磚加瓦。
喬新老師說“中國要發(fā)展,國家要強大,就要自力更生;而要自力更生,就要保持自己求真求實的精神,任何時候都要艱苦奮斗?!庇浀脛倓偝闪⒌男轮袊購U待興,整個航空工業(yè)基本上處于零的狀態(tài)。為了提高防空能力,國家在陸軍基礎上,在蘇聯幫助下,建設人民空軍,從蘇聯開來一個米格9空軍師,從國內改編一個陸軍師,從航校調來飛行員、機械師,中蘇的干部一一對應,手把手教,幾個星期交接完成,蘇軍回去,中國的空軍師就此建成。
喬新老師知道這一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把每一次和蘇聯專家交流的知識要點都牢牢記下,仔細研究每一個疑點難點,求真求實的精神沒有辜負他的厚積薄發(fā),為他接下來一生所實現的重大創(chuàng)新奠定了堅實基礎。1960年,海軍成立海鷗601研究室,從北航、西工大、海軍二海校調師生前來參加,設計室歸南航黨委領導,李定夏為設計室主任,喬新任總體組長,在南京海軍學院工作。為了挺進西沙,保衛(wèi)南沙海域,要求設計能夠抗浪高2米以上的水上飛機,而別-6水上飛機,只能抗浪高1.5米。喬新老師帶領組員們夜以繼日地學習海上知識,不拘泥于現有理論與技術實踐,結合飛行器知識與船舶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帶著自力更生的堅定信念不斷攻克難關,終于完成反設計任務。
回憶往事,三年自然災害期間,工作之余要挖野菜送海軍學院食堂煮稀飯充饑。簡陋的條件、物資的匱乏永遠不會阻礙航空人前進的步伐,幾代航空人披荊斬棘、薪火相傳,他們的求真求實、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是國家強大的不竭動力。
“傳承航空精神,是做老師的初心與意義所在”
1951年,為了執(zhí)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培養(yǎng)短缺的航空專業(yè)人才,重工業(yè)部航空工業(yè)局在南京成立了建校委員會,并于1952年成立了南京航空工業(yè)??茖W校,鄧永清任第一任校長。鄧永清校長邀請了包括喬新在內的一批航空技術人員到南航工作,喬新老師懷著投身國防建設培養(yǎng)航空人才的初衷,入校任教。
60多年來,喬新老師見證了南航從最初的三棟樓到兩個校區(qū),再到“一校兩地四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從航空專科院校發(fā)展到211重點本科院校,再到如今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為國家培養(yǎng)了15萬余名各類高級專門人才。作為學??缭绞桨l(fā)展的親歷者、參與者和見證者,他的一生與學校共榮辱、與祖國共風雨。
回憶起任教期間調任到沈陽設計強-5強擊機時的經歷,喬新老師記憶猶新、如數家珍。他感慨到,就像孔子當年帶領72賢者弟子一般,他帶領著72名南航學生在研發(fā)基地一起艱苦奮斗攻難關。強-5強擊機的成功研發(fā),彌補了國家對超音速強擊機的需求,成為了中國第一種出口的作戰(zhàn)飛機。中國航空工業(yè)從一片空白、任人魚肉,到逐漸強大、自信自強,從改進國外引進的機型,到自主設計生產并出口,祖國的國防建設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喬新老師這樣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的報國初心,永遠像燈塔照亮著我們前進的步伐。1985年,強5飛機獲得了中國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
從事培養(yǎng)飛機設計研究生40年,喬新培養(yǎng)了碩士生39人,博士生25人,博士后6人。如今,喬新老師已逾鮐背之年,他仍然堅守在宣傳航空文化、傳承航空精神的一線。為校航模隊建言獻策、承擔外國留學生航空航天概論課教學……喬新老師以身作則、身體力行,他常把毛主席的話掛在嘴邊,“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世界是屬于你們的,中國的前途是屬于你們的。喬新老師說,“新的一代要在前輩的教育中學習成長、推陳出新,社會發(fā)展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老教師要履行崗位賦予的崇高使命和責任,走近學生,和學生們在一起,傳遞知識,傳承航空報國精神,永遠銘記,教書與育人并重?!耙粋€追逐于時代腳步的航空人不能停留于過去,要時刻關注國際發(fā)展的前沿”“學習是一個從不知道到知道的過程。毛主席有句名言:學習的敵人是自己的滿足,要認真學習一點東西,必須從不自滿開始?!?br> 喬新老師九十一歲高齡,依然告訴我們不要停止學習,上課求知、實踐創(chuàng)新,飛機設計師要與工業(yè)生產結合、與信息業(yè)的發(fā)展結合。他說,一個追逐于時代腳步的航空人不能停留于過去,要時刻關注社會需求的現實,為人民服務。只有深刻理解飛行器的本質和發(fā)展趨勢,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才能更深刻,不能只記書上的公式和知識點,要形成較為完整的邏輯體系和系統框架。“飛行器設計需要的是 ‘多面手’,一個設計師要知識面廣一些,的融會貫通和綜合運用”。他特別提到,要學習人工智能,將人工智能與飛機設計相結合。
喬新老師反復叮囑學生,學完基礎課程、掌握原理后,不能忘了發(fā)展,這種發(fā)展可以是一種創(chuàng)新,也可以是一個新想法、一串新思路。當時落后的技術沒有擋住航空人奮發(fā)向前的決心與步伐,而如今有現代技術支持,當代航空學子應該把握行業(yè)發(fā)展的新機遇,敢為人先、大膽創(chuàng)新。多多參加學校每年舉辦的各種創(chuàng)新競賽,從別人的創(chuàng)新中也會受到啟發(fā)。
68年以來,喬新老師堅守在航空業(yè)一線默默奉獻,堅守在教學崗位上孜孜不倦。他期待祖國的航空事業(yè)能在前輩手中打下的基礎上,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完成超越,希望更多大學生堅守航空夢想,不放棄航空本心,傳承航空人的精神基因,接好精神“接力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