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從謀篇布局到落棋下子


  在深入學習貫徹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推進一流本科建設的背景下,如何發(fā)揮思政課在學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如何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思政”功能?馬克思主義學院和理學院分別開展了“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改革的相關探索。
  馬克思主義學院:構建“六學”推進“思政課程”教學改革近日,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湖北省教育廳發(fā)文,通報表揚馬克思主義學院梁偉軍、雷玉明、黃運麗、吳德凱、張麗5位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老師的“名師示范課堂”。
  11月15日,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行研究生助教聘任儀式暨培訓會,受聘的研究生代表走上獎臺,但昭明、陳貴華等四位老師為他們頒發(fā)聘書。17名研究生助教將參與四門本科思政課程建設,在推行小班研討的教學方法改革中,開展“同輩幫學”,提升思政課程的學習效果。
  作為塑造大學生靈魂的主渠道,馬克思主義學院在“思政課程”改革建設中開展積極的探索實踐?!巴厧蛯W、實踐踐學、教師領學、考核促學、教研研學、網絡導學”“六學”的構建,讓“思政課程”以更年輕的方式和更時代的手段,線上線下齊發(fā)力,讓學生愛上“思政課程”。
  “今年,學院著重推進思政課程‘中班授課、小班研討’教學改革,促進教學方式由教師講授型向師生互動型轉變。”吳珊老師介紹到,“改革推行以來,中班率由過去的20%增長為40%,小班研討形式逐漸豐富,通過主題討論、小組辯論、無領導小組討論等活動有效提升了課堂活躍度。”
  如何讓思政課更活,學生參與感更多?這一直是黃運麗老師教學追求的目標和探索的主題。她率先試點為學校17級植物科學專業(yè)的同學們開設“愛國主義我來談”的小班研討課,讓學生在掌握愛國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在老師和助教的引導下對新時代青年學子所關心的愛國主義難點、熱點、焦點問題進行討論,并以演講、詩歌、手抄報等活潑度高、感染力強的匯報方式展示自己的討論成果,使思政課的說服力、感染力有效增強。思修教研室主任李厚剛老師提到:“通過‘小班研討’不僅能實現思政課程學習從淺到深的層次遞進和有效循環(huán),還能做到讓同學們真正參與、同學們真心喜歡、同學們真有收獲?!?br>  思政課程“實踐踐學”教學改革也在全方位推進。思修系以改革開放40周年為題,組織同學們通過實踐報告、PPT活動總結或DV展示進行展評,匯編課程實踐作品120周年校慶專輯;馬原系開展實踐作品大賽與最佳微電影評選,綱要系布置同學們進行鄉(xiāng)情調研,記錄家鄉(xiāng)、家族所在地各領域變遷;毛概系讓同學們通過社會調查、實地考察、微視頻拍攝等形式,體驗生活,感悟知識。這些實踐活動,全方位、多渠道引導同學們感知理論,體悟內涵,有效提升了思政課親和力。
  記者還了解到,學院堅持集體備課制度和新老師試講制度。開學以來共組織備課研討10次,新教師試講3次,對新老師教學基本功、教學設計思路、多媒體設計以及語言運用等方面問診把脈,實現“教師領學”?!懊珴蓶|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在“張之洞”班試行過程考核制,“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探索推出無標準答案考試,實現“考核促學”。學院獲批“思政課程”示范建設4項,設立院級課程建設項目、教學改革研究項目4項,“教研研學”促進教學成果轉化應用。
  “獅山論道”工作室是主講“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李厚剛老師策劃發(fā)起的思政課程線上交流平臺。自今年7月創(chuàng)立以來,推送大學之道、品讀經典、光影世界等多個欄目,發(fā)布24篇原創(chuàng)文章,累計閱讀量達到10萬人次。李厚剛老師對于“網絡導學”思政課程有自己的認識:“今天的思政課堂已經全面進入網絡化、數據化、個性化的時代。只有不斷拓展課程教學的思想性、政治性、時效性、知識性、科學性、生動性、多樣性,將課上課下,線上線下有機融合,才能滿足學生更深層次的需求?!?br>  理學院:多措并舉 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18年11月13日下午,理學院“無機及分析化學”教學團隊在逸夫樓二樓會議室B212舉行以“踐行三全育人與立德樹人,聚焦‘課程思政’”為主題的教學研討會,教學團隊全體老師圍繞如何開展化學理論課和實驗課的“課程思政”充分交流與研討。
  “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眲⒂兰t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從“課程思政”建設的背景、什么是“課程思政”、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思政”建設思路、“課程思政”已經開展的工作和“無機及分析化學”“課程思政”的建議等五個方面進行了闡釋。
  對于實驗課程的“課程思政”,丁星老師有著自己的理解:“化學實驗最能培養(yǎng)同學們端正的學習態(tài)度,動手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這是今后個人發(fā)展和立足社會的通行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比完美的實驗結果更重要。我們要引導同學們及時進行課后的實驗總結與反思,只有不斷思考和總結,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能力?!?br>  今年,理學院從點、線、面入手,對“課程思政”工作進行總體部署,通過“建機制、立項目、強堡壘、集案例”等多項措施,在公共基礎課教學中探索繪制“課程思政”育人同心圓。
  學院加強頂層設計,明確教學目標,加強課程過程性考核,強化全員育人的機制和教學質量保障機制建設,為老師們參與“課程思政”全過程創(chuàng)造條件、提供支持。在校級“課程思政”建設計劃的基礎上,學院研究決定開展院級項目立項,充分調動老師們開展“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營造全員參與的良好氛圍,逐步實現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全覆蓋,達到門門課程有建設思路、有定期研討、有成果固化,引領示范學院所有課程,讓思政育人融入課堂教學各環(huán)節(jié),讓課堂成為同學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
  學院以校級立項的10門“課程思政”項目開題為契機,采用負責人匯報,團隊老師交流、研討的模式,分批組織專題交流會。據學院副院長吳承春介紹,“我們希望公共基礎課‘課程思政’能夠突出基層教學組織的主陣地作用,鼓勵老師們打破思政課程與專業(yè)課程之間的壁壘,拓展基礎課程的‘課程思政’內涵?!?br>  “有機化學B”“課程思政”立項建設負責人曹敏惠在教學中努力做一個有心人。她在給同學們講解“沙利度胺”時,引導同學們討論:“為了充分發(fā)揮‘沙利度胺’的抗癌作用,而又避免發(fā)生‘海豹胎’,你有什么好的建議?”像這樣“課程思政”有關的討論話題曹老師一共收集了幾十個,引導學生在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實現認知的升華。她坦言:“‘課程思政’要求老師更加注重自身的道德水平和職業(yè)修養(yǎng),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要將我們教學的重點和同學們的興趣點有機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做好‘課程思政’”。
  陳浩教授率領“儀器分析”課程組率先開展了“課程思政”案例收集活動。他談到,“要從大學生求知欲出發(fā),立足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學科優(yōu)勢,我們每一位老師都要在合理吸收思政課經驗的基礎上,充分挖掘各學科蘊含的思政教育資源?!毕乱徊?,學院還將以課程組為單位,廣泛征集案例,開展集體研討、集體備課,將優(yōu)秀“課程思政”案例融入課堂教學之中。
  課堂不僅是知識傳授的舞臺,更是價值引領的陣地,每門課蘊含的育人功能都應發(fā)掘出來。在走訪過程中,記者還了解到,推進“課程思政”,落實“三全育人”,學校和學院都在加緊謀劃,積極行動中。自開展2018年“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示范建設立項以來,學校已累計派出19名項目負責教師參加“課程思政”相關培訓。公共管理學院、工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等召開“課程思政”專題座談會,資源與環(huán)境學院、體育部開展“課程思政”示范建設項目講學示范,經濟管理學院邀請復旦大學石磊教授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心得”專題輔導報告,開展“課程思政”集體備課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