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子報
電子報

系好人生第一??圩优踝x《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的心得體會

青年是一個人成長的關鍵階段,走好青年階段的道路,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對人的一生成長極其重要。古今中外無數(shù)仁人志士的奮斗經(jīng)歷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捧讀《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了解習近平總書記在陜北梁家河度過的七年艱苦知青歲月,領略他從英俊少年成長為人民領袖走過的人生歷程,體會他扎根中國最基層的農(nóng)村經(jīng)受的種種生活磨練,感悟他愛學習、能吃苦、存仁心、有理想等可貴品格,不知不覺被一股苦澀、感動和敬佩之情所感染。掩卷沉思,習近平總書記那清瘦、和善、睿智、奮進的青年形象活靈活現(xiàn)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我愿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寫出來與大家共同分享。

 

愛學習,腹有詩書氣自華

 

愛學習是青年習近平的顯著特點。

青年習近平愛學習到了癡迷的地步。荀子在《勸學篇》里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就是勤奮學習的道理。自古以來,關于勤學有廢寢忘食、焚膏繼晷、夜以繼日等成語,講的都是如何珍惜時間和學習應有的執(zhí)著態(tài)度。曾國藩說:“學問之道無窮,而總以有恒為主”。青年習近平的勤學態(tài)度和有恒精神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極具說服力的成功范例。從書中很多人的回憶中我們了解到,習近平插隊下鄉(xiāng),隨身帶去的是兩個特別沉的箱子,里面裝的全是書。他熱愛讀書,“癡迷”讀書,每時每刻都在汲取知識,炕沿上、鋪蓋上、枕邊上,全都是書。他每天下地干活回來,吃完飯就看書,到了晚上,他就點一盞煤油燈看書,煤油煙經(jīng)常熏得他臉上、鼻子上都是黑乎乎的。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他每天都要看到大半夜,困得實在睜不開眼時才睡覺。有時候上山干活,他也在兜里裝上一本書,中間休息的時候,他就拿出來看。有時他在山上放羊,把羊趕到山坡上去吃草,自己就坐在地上讀書。每次去延川縣城時,也總是背著鼓鼓囊囊的一挎包書,隨時隨地想盡辦法找書、看書。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他不辭辛苦跑了30多里路才借到手。有一次,他去峨眉山、都江堰、二郎廟的時候,凡是看到那里門上的好對聯(lián),他都認真地抄下來,然后細細品味。從很多人的深情回憶中,我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青年習近平求知若渴、持之以恒、惜時如金的身影。記得曾國藩在寫給諸弟的家書中說:“雖極忙,亦需了本日功課,不以昨日耽擱而今日補做,不以明日有事而今日預做。諸弟若能有恒如此,則雖四弟中等之資,亦當有所成就,況六弟、九弟上等之資乎”。這里其實強調(diào)的是一種自律精神。自律指在沒人監(jiān)督的情況下,自覺遵循法度,嚴格要求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在梁家河,青年習近平很容易受到嚴酷環(huán)境的制約和干擾,從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但事實上,他年紀雖小,就有強大的自律能力,能夠始終堅持讀書學習,始終做到不急不躁、不慌不忙,該干活干活、該讀書讀書,這種從容、這種堅韌、這種任隨“云卷云舒、花開花落”的淡定,是最令人感佩的地方。我們常說,胸有大志的人,往往是一個很自律的人,青年習近平就是這樣一位嚴格自律的典范,而一個高度自律的人,往往沒有做不成的事。并且,年輕時候的廣泛閱讀、刻苦學習不光是儲備知識、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養(yǎng)成一種好學樂學的習慣、一種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種孜孜不倦的價值追求,這正是影響一個人一輩子的精神力量。青年習近平也十分愛惜書。據(jù)雷平生回憶:“我下鄉(xiāng)所帶的那些書,在離開梁家河時基本都留給了他。沒想到幾十年過去了,他依然保存著。那些有關軍事和歷史方面的書,依舊靜靜地保存在他的書架上,只是陳舊了許多?!边@些書都留下了青年習近平的青春印記,也必定是他藏書中最寶貴的一部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兑揽繉W習走向未來》的講話中指出:“學習需要沉下心來,貴在持之以恒,重在學懂弄通,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求甚解。領導干部一定要把學習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饑似渴地學習,哪怕一天擠出半小時,即使讀幾頁書,只要堅持下去,必定會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成千里?!边@既是他對全黨同志的殷切期望,更是他自身好學上進、嚴格自律精神的真實寫照。

青年習近平學習內(nèi)容可謂包羅萬象。他的讀書面非常廣,中國的、外國的,古代的、現(xiàn)代的,哲學的、歷史的、文學的、軍事的、自然科學的,尤其是政治理論方面的書籍,他涉獵最多。青年習近平在插隊期間很認真地閱讀了馬列經(jīng)典著作《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研讀了中外史學著作謝緬諾夫的《中世紀史》和范文瀾的《中國通史簡編》以及《史記選》《漢書選》《后漢書選》《三國志》,閱讀了中外文學經(jīng)典《離騷》《古詩源》《李白詩選》《三曹詩選》以及《靜靜的頓河》《戰(zhàn)爭與和平》《悲慘世界》《魯迅全集》,還讀了大量的軍事和國際政治著作,如《戰(zhàn)爭論》《毛澤東軍事文選》《羅斯福見聞秘錄》等等。他不光大量閱讀原著,還將自己的學習心得與人深入交流、探討、切磋,形成了自己立體、全面、系統(tǒng)的觀點,也為自己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思想基礎和文化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治黨、治國、治軍,內(nèi)政、外交、國防,發(fā)表了大量講話,提出了許多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切都是有根源、有基礎、有背景的,都以青年時代的博覽群書為底色的。他特別喜歡讀古典詩詞,在讀得興奮的時候,就跑到院子里面大聲朗誦,有時候在山上勞動的時候也會朗誦,李白的《將進酒》等詩詞都能背誦下來。這些都充分體現(xiàn)了青年習近平對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也反映出他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201410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到自己年輕時讀了不少文學作品,涉獵了當時能找到的各種書籍,其中許多精彩章節(jié)、雋永文字至今記憶猶新,從中悟出了不少生活真諦。我們確信,青年時期的閱讀,對習近平總書記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高尚的品格、高雅的情趣以及高度的文化自信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說明,讀書學習對青年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尤其對于容易犯浮躁毛病的當代青年而言,青年習近平無疑是刻苦讀書、勤奮學習的最好榜樣。青年習近平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善于向?qū)嵺`學習,善于向人民群眾學習,善于讀無字的書。據(jù)村民王憲平回憶,青年習近平也經(jīng)常問他一些農(nóng)活方面的事情,比如怎么鋤地、怎么耕地,怎么翻土,怎么趕牲口,什么樣的地適合種什么樣的作物,什么樣的土質(zhì)愛長什么等等。正因為不恥下問,青年習近平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用習近平總書記自己的話說,就是“讓我懂得了什么叫實際,什么叫實事求是,什么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

青年習近平注重學習、思考、實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的目的全在于運用。領導干部加強學習,根本目的在于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青年習近平在村民眼中,不只是一個愛學習的好青年,而且是一個話不多、愛思考的好后生,而且他所思考的都是老百姓身邊實實在在的事情。他特別關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緊緊圍繞百姓的需求去反復思考,并付諸實踐。他曾帶領群眾修道路、打淤地壩、辦鐵業(yè)社、建代銷點、打大口井、發(fā)展沼氣,這些都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學轉(zhuǎn)化為實踐的具體體現(xiàn)。梁家河因為植被稀疏,村里的燃料是一個老大難問題。197418日《人民日報》介紹了四川推廣沼氣的報道后,引起他的關注和興趣,產(chǎn)生了到四川學習辦沼氣的想法。后來,他兩次到四川學習經(jīng)驗。經(jīng)過深入學習和實踐,梁家河等3個村子3個月就實現(xiàn)了85%90%的沼氣化,解決了絕大部分村民沼氣做飯、點燈的問題,其中習近平擔任大隊支部書記的梁家河村效果最好。從此以后,沼氣得到大面積普及,解決了困擾這個地區(qū)多年的燃料不足問題。這件看似小事,但在百姓眼里卻是大事。青年習近平始終把群眾的困難當做大事,把所學所思轉(zhuǎn)化為解決實際困難的辦法,這不只反映了一個學風問題,也體現(xiàn)了青年習近平知行合一、實干興邦的人生理想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民本思想。青年習近平還在村里辦“青年夜校試點”,成為縣上的試點。每天給二三十個年輕人講課、識字,還教唱歌跳舞。

“腹有詩書氣自華”。青年習近平在梁家河下鄉(xiāng)插隊期間,沒有虛度年華,沒有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始終堅持刻苦讀書,深入思考,積極實踐,并在持之以恒的學習思考實踐中,積淀了豐厚的文化知識,鍛煉了扎實的理論功底,開拓了廣闊的胸襟視野,培養(yǎng)了深厚的為民情懷。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fā)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每發(fā)一文,不論長短,總是旁征博引、妙語連珠、充滿自信,給人以啟迪,讓人愛不釋手,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真摯的情懷、雄辯的邏輯、磅礴的氣勢、洋溢的才華、自信的風度,體現(xiàn)了一種大思想、大見識、大格局、大情懷,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多年磨一劍的水到渠成,也是梁家河七年知青歲月勤學苦讀的必然結(jié)果。

 

能吃苦,千磨萬擊還堅韌

 

能吃苦,是青年習近平留給我最深的印象。

小小年紀,吃得了非常人之苦。青年習近平19691月來到了梁家河插隊落戶,一去就是7年,成為年齡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隊時間最長的知青。15歲的年紀,離開父母,離開優(yōu)越的城市生活,來到條件最為艱苦的農(nóng)村,對任何人都是一種考驗。有人說,陜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極苦、梁家河最苦,充分說明了梁家河的狀況。但從坐火車離開北京的那一刻,就顯示出青年習近平堅毅的性格。同行的知青回憶說:“他站在車廂里,沒有流淚,只是長時間凝視著他的姐姐”。習近平總書記自己回憶時也說:“離開京城,投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周圍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眼光,年僅15歲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獨。但我想,黃土高坡曾養(yǎng)育了我的父輩,她也一定會以自己寬大的胸襟接納我這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于是,我真誠地去和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自覺接受艱苦生活的磨練。幾年中,我過了跳蚤關、飲食關、勞動關、思想關。”

來到農(nóng)村,首先要適應農(nóng)村的生活。包括跳蚤、上廁所、洗澡等城里人不可思議的問題接踵而來,考驗著一個人的忍耐力。最初,跳蚤咬的青年習近平渾身紅腫,看上去嚇人,持續(xù)了一年多就適應了;廁所是露天旱廁,冬天冷,凍屁股,夏天蒼蠅蚊子騷擾不斷;洗澡也是入鄉(xiāng)隨俗,青年習近平一一克服了,適應了,習慣了。吃飯問題更是對人的考驗。不是吃的好不好的問題,而是飽不飽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下鄉(xiāng)知青。尤其對一個正在瘋長身體的青年來說,吃飯問題更為緊要。但事實是缺油少菜,粗糧為主,肚子里總是感覺空空的,吃上一頓酸菜都成為奢望??刹痪们嗄炅暯奖銓Υ旨c的雜糧咽得下、吃得香,對陜北的飯菜還很有感情。看一個人能不能吃苦,從飲食上就能判斷出來?!敖娇铣钥啵煲粵]不細”,這是老鄉(xiāng)對他肯吃苦的夸獎。對待勞動的態(tài)度最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意志品質(zhì)。有些人怕勞動,有些人挑肥撿廋,有些人磨洋工。但青年習近平從一開始不適應高強度的勞動,掙的工分沒有婦女高,兩年后就拿到壯勞力的10個工分,成了種地的好把式,后來又成為大隊黨支部書記、延川縣先進青年。村民回憶說:“近平干活能受下罪,吃下苦,一點兒城里娃娃的嬌氣勁兒都沒有”,“近平從村里往地里挑糞,那扁擔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層一層掉皮、出血。他就把衣服脫下來,墊在肩膀上。墊的薄了,不管事兒,扁擔還是磨得肩膀受不了;墊得厚了,使不上勁,扁擔又容易掉下來。沒過多久,近平的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繭子,就不怕扁擔磨了,也不用墊衣服了”。陜北高原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艱苦的勞動生活,鍛造了他剛強的意志品質(zhì)和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當然,最難的是過思想關。習近平總書記在自己的回憶中說:“在上山下鄉(xiāng)時,我年齡小,又是被形勢所迫下去的,沒有長期觀念,也就沒有注意團結(jié)問題。后來,聽了姨姨、姨夫他們的話,我努力跟群眾打成一片。一年以后,我跟群眾一起干活,生活習慣,勞動關也過了?!?

常言說,刀在石上磨,人在苦中練。每個人都有一個歷練和成長的過程,有了知青“這碗酒墊底”,以后人生歲月中遇到的各種風浪和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等過了思想關,一切就順理成章,就再也沒有能夠難倒青年習近平的事,面對一切困難,他都能夠坦然處之,樂觀看待。

有數(shù)據(jù)表明,1969年到延安插隊的北京知青有26601人,到1972年因國家招工、招干、招生、征兵以及病退、困退共11955人,1973年走了11709人,1974年走了1241人,1975年初又走了705人,到1975年末,整個延安地區(qū)仍待在農(nóng)村的北京知青只有991人,占最初下鄉(xiāng)知青的3.7%。到197510月,青年習近平最后一個離開梁家河村到清華大學學習,他也成為最后離開延川縣乃至延安地區(qū)的極少數(shù)北京知青之一?;赝@段知青歲月,很多人有自己的反思,乃至在文藝界掀起了傷痕文學思潮,其基本內(nèi)容是把上山下鄉(xiāng)看作是一場不堪回首的惡夢,基調(diào)是一種憤懣不平心曲的宣泄。對這段經(jīng)歷,青年習近平更多是以積極樂觀、平和理性的態(tài)度面對,既看到艱苦的一面,更能從中尋找到成長進步的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感慨地說:“七年上山下鄉(xiāng)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后來遇到什么困難,就想起那個時候在那樣的困難條件下還可以干事,現(xiàn)在干嘛不干?你再難都沒有難到那個程度。這個對人的作用很大。一個人要有一股氣,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戰(zhàn)的勇氣,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處變不驚、知難而進?!?span>2018年1212日,青海省委書記王建軍在青海民族大學宣講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時,向青年學生鄭重推薦《習近平的七年知青歲月》時說了自己真切的感受:“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沒有白吃的苦,你吃的苦都會照亮前方的路,你的付出都會變成禮物,你的努力都會成為財富?!蔽易约鹤鳛橐幻?span>70后,生在農(nóng)村、長在農(nóng)村,也吃了不少苦頭,深知農(nóng)村之苦、農(nóng)民之難,但走過來以后,感覺苦難未嘗不是一筆財富,至少比城里人更能體會奮斗的滋味,也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支撐青年習近平的力量是理想信念。在梁家河期間,青年習近平?jīng)]有因為條件的艱苦和命運的不公而抱怨和氣餒,心中始終抱著對黨的堅定信仰。他先后寫了八次入團申請書,十份入黨申請書,可謂愈挫愈堅、矢志不渝。曾國藩強調(diào):“吾生平長進全在受辱受屈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養(yǎng)其志”。就是說每當失意之時則咬牙勵志,不灰心不自餒不屈服?!拔夷菚r已沒有那種凄苦之感,或者是一種自卑感,只是一個感覺,就是黨內(nèi)、團內(nèi)好人越多,壞人會越少,不入白不入,除非你不能讓我入?!鼻嗄炅暯娇康木褪且环N對黨樸素的感情,申請入黨。而入黨的目的,則是為了改變眼前這些受苦大眾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說:“15歲來到黃土地時,我迷惘、彷徨;22歲離開黃土地時,我已經(jīng)有著堅定的人生目標,充滿自信。作為一個人民公仆,陜北高原是我的根,因為這里培養(yǎng)出了我不變的信念:要為人民做實事!”“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對我們影響是相當深的,形成了一種情結(jié)叫‘黃土情結(jié)’。在遇到困難時想到這些,就會感到?jīng)]有解決不了的問題。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來選擇,如何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關鍵是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否則,環(huán)境再好照樣會走錯路。”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特別是青年人總是面臨種種抉擇,有時候還比較迷惘、彷徨,看不清前進的方向,有的人取得成績沾沾自喜、追名逐利,遇到問題怨天尤人、垂頭喪氣,對自身、社會、人生的理解很膚淺。究其原因,關鍵在于沒有解決好理想信念這個總開關問題,沒有找到人生的價值所在,沒有看清我們所處時代的使命與自身的擔當,缺乏埋頭苦干、拼命硬干、為民請命、舍身求法的精神,缺乏豁出去永遠跟黨走的堅定決心。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視察座談時曾說過:“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際遇和機緣,都要在自己所處的時代條件下去謀劃人生、創(chuàng)造歷史”,這些話值得我們每個人深思。當前,黨的奮斗目標就是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我們的國家離世界舞臺的中央越來越近,我們的民族洗刷百年屈辱、揚眉吐氣、闊步前進,我們每個人遇到了千載難逢的新時代,生逢盛世,每個人都需要圍繞這個時代謀劃未來、創(chuàng)造有價值的精彩人生。

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深刻闡明了欲成大事者,必須要有過人的意志。清朝詩人鄭板橋的古詩《竹石》寫到:“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贊美了一種堅韌頑強和剛勁的風骨。梁家河七年正是青年習近平鍛煉意志的人生第一站。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從他身上,我們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當遇到壓力和困難的時候,誰有毅力、有定力、有耐力,誰敢面對、能堅持、扛得住、不放棄,誰就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存仁心,心中為念農(nóng)桑苦

 

存仁心,也是青年習近平最讓我感動的地方。

為人穩(wěn)重是青年習近平給人的突出印象。文安驛公社干部楊世忠說:“我對近平最初的印象,就是感覺到這個十七八歲的后生顯得很成熟、穩(wěn)重,言談舉止、做事為人就像個大人一樣,根本不像同齡的有些娃娃那么浮躁、不懂事?!焙芏啻迕穹从常呵嗄炅暯健皠趧幽艹钥啵苤液?,很踏實,從不溜奸?;?。他話也少,從來不跟人亂開玩笑,也從不罵罵咧咧、打打鬧鬧”。

青年習近平很好地做到了與人為善。梁家河村民張衛(wèi)龐說了一句很讓人感動的話:“再糙的飯近平也吃得香,再窮的人近平也看得起”。青年習近平與人交流、談話的時候,即使對方是再窮的人,他也全神貫注地傾聽,不像有些人,見了窮人就扭過頭去?!霸诹暯窖劾?,沒有高高低低,沒有看得起誰,看不起誰,他待人講話,總是面帶笑容,總是很和氣?!笨吹闷鸶F人,從根本上說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善良品質(zhì)。“近平這個人,心地非常善良。按陜北人的說法,很‘仁義’。他在梁家河,對貧下中農(nóng),對老人、兒童、殘疾孩子,都是一片愛心,真誠相待?!毙牡咨屏嫉娜?,總是能夠設身處地地替別人考慮,讓人感到溫暖。村民聶瑞蘭回憶習近平到她家里吃飯時的情況時說:“近平從兜里掏出來糧票和錢塞給我,我說什么也不要,他拗不過我,就走了。等他走了以后,我去收拾桌子。拿起碗后,我才發(fā)現(xiàn)碗底下壓了12兩糧票和3毛錢。那時候,這些糧票和3毛錢,可是超過這兩碗熱湯面幾倍的價值了。”這里既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干部的作風,更顯示出青年習近平與人為善的優(yōu)良品格。還有很多與人為善的故事,比如掏光自己的錢和糧票給討飯老人并把外套脫給人家,幫助馮俊德老人拉車,給張衛(wèi)龐送棉被、大衣、針線包,給呂候生治腿病,和和氣氣對待智力上稍有欠缺的“靈娃”,將個人獎品三輪摩托車換成村里用的手扶拖拉機……從這些點點滴滴的故事中,我們更加親切地感受到了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青年習近平的仁愛之心。與人為善,這既是個人道德水平的標志,更能體現(xiàn)一個人的家風家教。開國元勛習仲勛家教極嚴、家風極好。習仲勛曾對子女們說:“我沒給你們留下什么財富,但給你們留了個好名聲!”他也曾說過:“我這個人呀,一輩子沒有整過人,一輩子沒有犯‘左’的錯誤?!边@些話體現(xiàn)的是革命家習仲勛與人為善的高尚品格,青年習近平也很好地傳承了這種家風和品格。

青年習近平始終懷著感恩之心。應該說,七年的知青生活在習近平總書記的人生道路上是一個重要階段。雖然他受了不少罪,吃了不少苦,雖然后來職務越來越高,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心懷感恩,不忘初心。離開梁家河以后,他始終沒有忘記鄉(xiāng)親們,從多次信件往來中,從在不同地方接待鄉(xiāng)親并給他們治病的舉動中,從協(xié)調(diào)解決村里很多困難問題中,從1993年重返舊地中,我們真切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情深意長,真是應了他自己說的那句話,“當我離開梁家河,人雖然走了,但是心還留在這里。那時候我就想,今后如果有條件、有機會,我要從政,做一些為老百姓辦好事的工作?!?span>2015年213日,習近平總書記回延川縣梁家河村看望父老鄉(xiāng)親時,跟村里的老朋友、老熟人,全都見了面,還跟村里人合影,到各家各戶去看,還視察了果園、農(nóng)田。他這次回去,與當初離開梁家河整整時隔40年,但他能叫出每個人的名字,不光是經(jīng)常聯(lián)系的人,就是那些40多年沒聯(lián)系的人,他一見面就能認出是誰,大名、小名也都能叫出來,而且梁家河的每一座山、每一條溝叫什么名,他都記得清清楚楚。這體現(xiàn)的是什么?我想就是對這塊土地的深厚感情,對父老鄉(xiāng)親的一種深情厚誼,歸根結(jié)底就是一種感恩之情與仁愛之心。

胸懷蒼生的領袖情懷。《孟子》說:“仁者,愛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始終胸懷蒼生,心系人民,不斷把自身“仁義”品德升華為德被天下的“仁政”,并堅持以人民立場為主線,把民心民愿作為“第一信號”、安民利民作為“第一選擇”、民情民意作為“第一標準”,全力以赴地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實際問題,尤其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在華夏大地描繪出民生改善的壯麗畫卷,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空前增強。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這里面體現(xiàn)的是總書記一以貫之、質(zhì)樸真摯的為民情懷。立足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相對薄弱的實際,他還一再強調(diào),“全面實現(xiàn)小康,少數(shù)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充分體現(xiàn)出各民族同榮辱、共進退的手足之情,釋放出為最廣大人民謀福祉、求幸福的博愛精神。中國歷來推崇“仁政”,儒家始終強調(diào)“民為重”,《三國演義》塑造的劉備就是最為典型的仁君形象,劉備在危急關頭不忍棄民不顧“攜民渡江”的故事令人感動。劉備的故事畢竟還有虛構的成分,而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發(fā)出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笨倳涍€說過:“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著老百姓奔好日子,絕不能高高在上,魚肉老百姓,這是我們共產(chǎn)黨與那些反動統(tǒng)治者的根本區(qū)別?!边@種政治宣言、人民立場、博大胸懷,體現(xiàn)的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本質(zhì)特征,也體現(xiàn)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執(zhí)政理念,這一切都與他在梁家河度過的七年艱苦知青歲月息息相關。

歷史和實踐證明,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史進程中,沒有中國共產(chǎn)黨堅強有力的領導,沒有一個偉大的人民領袖,民族復興的偉業(yè)就很難成功。王滬寧在其《政治的人生》中曾指出:“什么是政治家?應該是具有至死不渝的信念、學貫中西的知識、高山仰止的人格、高瞻遠矚的眼光、百折不撓的毅力、海納百川的胸襟、總攬全局的能力,等等。中國的民主革命依靠了一個杰出的領袖集團,現(xiàn)在也需要?!绷暯娇倳涀鳛槿h的核心、人民的領袖、軍隊的統(tǒng)帥,在他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一個偉大政治家的全部特點。作為當代青年,我們應從習近平總書記青年時期不斷成長的動人故事中,感悟成才之道,汲取精神力量,學習領袖、熱愛領袖、忠誠領袖,熱愛學習、肯于吃苦、心存仁愛,乘著新時代的浩蕩東風,放飛青春夢想,擔當強國使命,努力成為堪當時代大任的有用之才、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