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歲月滄桑,彈指一揮間,三十五年恰似清風飄過,無情的歲月雖悄悄帶走易逝的年華,但對當年我校大學生先后創(chuàng)辦白帆文學社和沖浪雜志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彌留心中。
那是1984年夏天,在黨委宣傳部辦公室,團委負責指導學生會工作的老師跑來告訴我,有部分文學愛好者的同學打算成立文學社,牽頭的是82351班學生崔一兵,詢問我的意見,我聽了后當即表示同意。因為那時我校已升格大學6年,雖有大學生科協(xié)、體協(xié)、藝術團等各類社團,卻沒有一個文學類社團,所以成立文學社既是順應學生的需求,也是彌補學生社團的空白,更是發(fā)揮有文學特長的學生能力,拓展課外生活,豐富校園文化氛圍的重要平臺。
在團委的幫助下,經過崔一兵等同學的積極籌備,1984年10月鎮(zhèn)江船舶學院文學社成立,為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還聘請時任院黨委書記肖流和上海電影制片廠編劇、校友梁星明為名譽社長,院黨委副書記祝山為社長,其陣容之強非其他社團能比,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當年領導對我校第一個文學類社團是何等的重視。
文學社成立后,很快以崔一兵為總編的“白帆”創(chuàng)刊號問世,記得有一段時間幾乎每1—2月就出版一次,內容大都是散文、詩歌,展現(xiàn)的是同學們對校園生活的感受和對美好人生的追求?!耙皇て鹎永恕?,在看了創(chuàng)刊號后,許多愛好文學的同學紛紛報名參加文學社,最多時成員達200余人。
1986年,一個以“沖浪”命名的文學社和雜志又脫穎而出,她以“探索船院,探索社會,探索人生”為宗旨,樹起“思辯”特色的大旗,為進一步繁榮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作出了不懈努力。尤其在創(chuàng)刊初期,面臨辦公條件差、經費少、印刷難等諸多困難,沖浪人沒有后退,他們通過心靈真實的接觸,彼此溝通,達成默契,團結一致,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白天認真上課、夜晚挑燈閱稿,還輪流值班接待讀者;在沒有先進打字設備的情況下,硬是用手在鋼板蠟紙上設計和制作出精美的封面,再送到教材科用油印機印刷一份份雜志。正是這種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和對文學的執(zhí)著追求,鑄就了一批批優(yōu)秀的沖浪人,畢業(yè)后他們?yōu)閲曳瞰I,為江科大爭光。每當想起這些往事,作為一個曾經受聘為沖浪社名譽社長的我,深感欣慰和內疚,欣慰的是沖浪人歷經艱辛終成正果,內疚的是我為沖浪做得實在太少太少。
在“白帆”復社和“沖浪”復刊之際,我衷心祝愿:風吹帆張船向前,激流勇進搏風浪。過去曾經輝煌,未來必將更加輝煌?。?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