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深度報道是新聞人的目標。在報紙、雜志不斷推出深度報道的形勢下,如何把網絡新聞做得更有深度?這是網媒人急切關注的話題之一。
具有新聞采訪權的網絡媒體,可以根據記者采訪得來的第一手材料進行報道、分析與評論。但是,有不少網絡媒體尚未有明確的新聞采訪權,只有新聞刊登權,因此,這些網媒組織網絡新聞的主要工作是選題策劃與編輯稿件。
網站編輯把新聞稿編好并開展分析、解釋、評論,通過網頁、論壇、博客、微信公眾號等媒介,運用文字、圖片、短視頻、音頻等手段進行傳播。

網絡新聞的基礎工作
為了使網絡新聞做得有深度,選稿工作是第一步。選稿有人工選稿和通過關鍵詞自動抓取兩種方式。當然,用人工方式更為接近選稿者的意圖,也可體現編輯人員的水平。而用軟件自動選稿往往會漏選或錯選。網絡編輯可根據稿件新聞價值的大小,將稿件安排在網頁上適當的位置上。
選稿標準必須是要符合國家法律法規(guī),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選那些新聞要素豐富的稿件,即選時效性強的、有意義的、接近群眾生活的、具備知識性的、讀者有興趣的稿件。
新聞信息的來源要有出處,未經許可不轉載商業(yè)網站信息。不選非正規(guī)來源的信息,對網上的謠言傳言必須高度警惕。

網絡新聞的重點工作
重點在于改稿、做標題。選出的稿件必須經過修改。因為來稿的渠道不同,在修改上下的工夫也不同。一般來說,來自傳統媒體的稿件,修改的工作量小。而來自網民投稿或自媒體上的稿件,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尤其是對一些政治敏感話題,要認真把關,嚴肅對待,以免造成不良社會影響。
根據網頁的要求,為每一條網絡新聞做一個好標題。網絡上的標題一般要求單行題、實題,每個標題的字數(包括標點符號)控制在12字至20字為宜。字數太少,關鍵信息傳達不出去;字數太多,網頁主頁上一行、手機主頁上兩行,排不下,后面的文字內容被湮沒了,都成了省略號。
標題要做得突出關鍵詞,有讀者愛看的興奮點,讓人看了以后有讀正文的沖動。同時,標題要防止故弄玄虛,防止擺噱頭的“標題黨”。

網絡新聞的提升工作
這是使網絡新聞達到深度報道的關鍵點。
深度報道是影響力最大的報道形式。深度報道由于其角度的多樣性、主題的鮮明性、思維的辯證性、條理的清晰性可以幫助受眾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以尋找出事件的真相。
解讀時政、深度分析、專題評論是經常采用的方法?!吧疃取币浴笆聦崱睘榛A。在挖掘事實的基礎上,抓住受眾心理,循循善誘,步步深入,層層遞進,奉獻給受眾最佳的精神產品。由于網絡的容量很大,與傳統媒體相比,網絡不但文字、圖片的容量大,而且可以借助于音頻、視頻形式,因此可以多角度地開展連續(xù)報道,可以把道理講得更透。
人民日報海外版旗下的“俠客島”微信公眾號,近期對一些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與評論,有2020年10月16日的《她們?yōu)樯稌V迷“假靳東”?》(點擊率10萬+)、11月23日《延遲放學,讓“996父母”松了口氣》(點擊率10萬+)、11月24日的《“網上辦”別忘了給老人開條綠色通道》(點擊率8.5萬)、11月27日的《劣跡藝人通過直播復出?必須封殺!》(點擊率10萬+)等等。這些報道,從當前的社會現象出發(fā),絲絲入扣地分析了目前中老年人情感訴求缺失問題、對放學后托管孩子問題、“掃碼時代”如何善待老人問題、封殺劣跡藝人“直播撈金路”問題,得到廣大受眾關注。
在上述評析文章發(fā)表前,有關消息已經在網上報道過。但是,這些消息是群眾十分關注的、感興趣的、想解決的。對這些網絡消息進行解讀和分析,就有受眾基礎。評析文章的優(yōu)勢就在于它的"深度",即不僅要復述發(fā)生了什么,還要究其原因,探索分析為什么會發(fā)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預防。因此,這類報道會產生了強大的社會功能,在輿論引導上能夠發(fā)揮作用。

信息反饋與專題報道
深度報道的信息反饋十分重要?;ヂ摼W新聞的優(yōu)勢是迅速與互動。反饋快,反饋多,回復精彩,可以使信息更加全面與充分。不少受眾在閱讀正文之后,也喜歡看反饋信息。不同觀點、不同角度的留言可以為深度報道加分,成為全篇報道不可或缺的內容。
此外,在必要時可以在網頁上制作網絡專題。在編輯部的策劃選題后,確定專題內容,把各個來源的這一類新聞加以集納、整理,用專題的形式呈現給網民。這種“集合類深度報道”的專題方法之所以受到歡迎,是因為它把好幾篇關于同一個主題的文章鏈接集合,采用“追光”的手法,把事件發(fā)展的連續(xù)性表現出來,從開始到結束,每個階段的情景都有展現。受眾接受的是全方位的情況,因此比較“過癮”。
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許多社會問題會凸顯出來,如勞動就業(yè)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社會治安問題、環(huán)境保護問題、收入差距問題、孩子教育問題、家庭矛盾問題、醫(yī)療衛(wèi)生問題,等等,網絡深度報道肩負著為受眾釋疑解惑的作用,可以大有作為。許多網站已經開始進行積極的探索,必將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者系人民日報資深記者、人民日報海外版原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