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電子報

別人寫稿一氣呵成,為何我卻……

微信圖片_20210722144555.jpg

常聽一些年輕記者抱怨:

“別人寫稿總是一氣呵成,出手很快,可我怎么總是不順?”
“段落調(diào)整了幾次,還是不順,怎么回事兒?”
“我覺得可以了,但主編說我這稿子‘文氣不大順’?!?/span>
……
以上種種,是寫稿中經(jīng)常遇到的問題,很正常。關(guān)鍵在于我們不能總是抱怨,要找出其原因何在,然后“對癥下藥”努力改正之。


一、兩個原因值得重視


“不順”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筆者以為主要是以下兩個原因:
原因一:行文次序沒理清。
“文以意為主”,這是古代文論家們多次闡釋的一個論題?!耙狻?,乃中心意思、主要內(nèi)容之謂也。一篇稿子都得有一個“意”。然后圍繞這個“意”組織材料、安排次序。這是行文的常規(guī)思路。
為何會出現(xiàn)上面所說的行文“不順”呢?恐怕不是因為沒有“意”,而是在行文上沒有安排好次序。
簡言之,行文次序就是把“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排好次序。這個次序安排不好或排得不妥當,就會出現(xiàn)行文“不順”的毛病。
有個記者寫一個村子的變化,從這個村子的貧窮落后寫起,然后寫如何“拔窮根”,最后寫現(xiàn)在的富裕生活。這個行文次序并無不可,但按時間次序?qū)懀y免讓人感到沉悶,自己寫起來也覺“沒新鮮感”、“不大順暢”。
 后來在主編的指導下,調(diào)整了次序:先寫現(xiàn)在的生活變化,然后再“倒敘”如何“拔窮根”。這樣寫起來“很順”、稿子也有點“意思”了。
  由此可見,行文次序在寫稿中有多么的重要!
原因二:稿子本身邏輯沒理順。
寫稿子要弄清楚“兩個邏輯”,即事實本身的邏輯、稿子行文的邏輯。
何為事實本身的邏輯?
任何事物發(fā)展都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變化和結(jié)局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事實本身的邏輯。我們記者要了解一個事實,首先要按照事實本身的邏輯把事實的本來面貌搞清楚。這是確保新聞?wù)鎸嵭缘囊?,也是記者采訪必須要遵守的一個規(guī)則。只有把事情的來龍去脈搞明白,把事實本身的邏輯搞清楚,才能把稿子寫好。
然,寫稿子時不能簡單地把事實本身的邏輯搬到稿子里來。而應(yīng)按照稿子行文的邏輯來寫。在這里請謹記:事實本身的邏輯與行文的邏輯有聯(lián)系,但畢竟還不是一回事兒。
何為行文的邏輯?
所謂行文的邏輯,就是按照寫稿的“起承轉(zhuǎn)合”、“鳳頭豬肚豹尾”等要求來寫。這樣寫出來的稿子,才是“標準件”、“合格品”,還有可能因內(nèi)容充實、文采斐然,成為優(yōu)秀作品。


二、對癥下藥尋出路


搞清楚以上兩個原因所在,在寫稿子的時候就要時時、處處提醒自己,一定要按照的思路來寫稿。特別是要按照行文邏輯來寫稿。
這里涉及到行文的技術(shù)技巧問題。如何開頭?怎樣結(jié)尾?中間部位的材料內(nèi)容如何做到充實?等等。這些都是要寫稿之前要統(tǒng)籌安排妥當?shù)摹?/span>
在這里不妨借鑒一些老記者、老報人的方法,那就是“寫提綱”。
人民日報社不少老記者、老編輯都有“寫提綱”的好習慣。如評論部原主任、資深評論員錢湜辛老師,每每寫稿必先擬寫一個提綱。他曾說過,寫提綱可根據(jù)情況,可粗可細。一般較短的文章,只要把綱目列出來即可;而文章較長,頭緒較多,則應(yīng)該盡量寫得詳細些。這樣可以避免寫的時候思路混亂。
這確是經(jīng)驗之談,年輕的新聞人可很好地借鑒一番。也許有人嫌麻煩,不如直接寫痛快。如果你胸有成竹可以那樣去做,可如果沒達到這個程度和水平,那還是老老實實地靜下心來“寫提綱”。
實踐證明并在繼續(xù)證明,這確是保證順暢行文的一個法寶。

(作者為京城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