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兩本關(guān)于行走的書,分別是楊瀟的《重走》和羅新的《從大都到上都》。這兩部作品不僅深刻地挖掘了歷史的內(nèi)涵,更是對行走這一行為進行了深入的剖析,讓我們看到了行走背后的深層意義。他們的文字就像是指南針,引領(lǐng)我們在廣袤的大地上遨游,感受歷史的沉淀和現(xiàn)實的交融。
行走,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的體現(xiàn)。在楊瀟的《重走》中,他追隨西南聯(lián)大的足跡,每一步都仿佛在和歷史對話。他用腳步量度著歷史和現(xiàn)實的距離,讓我們看到了行走不僅是身體的遷徙,更是心靈的勇敢探索。他的文字就像催化劑,點燃了我們對于那段波瀾壯闊的過往的渴望,驅(qū)使我們努力揭開這個世界的神秘面紗。
在羅新的《從大都到上都》中,他的旅程超越了地理的界限,成為了文化、民族和歷史的交匯點。在行走的過程中,他不僅欣賞自然風光,更是在體驗不同文化的歷史底蘊,理解地域和民族之間的異同。他的文字就像明燈,照亮了我們對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之路,使我們領(lǐng)略每個民族擁有的獨特魅力和智慧。
行走,也是一場自我發(fā)現(xiàn)和成長的旅程。兩位作者通過行走,不斷挑戰(zhàn)自我,克服旅途的艱難險阻,展現(xiàn)出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勇氣。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同樣需要勇敢地邁出步伐,去探索、去體驗、去成長。他們的故事就像鏡子,映照出我們的不足,激勵我們勇往直前,追求卓越。他們的文字就像警鐘,時刻提醒我們珍惜眼前人,感恩生活中的點滴美好。
在行走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這些都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這些經(jīng)歷讓我們更加珍視當下的時光,感激每一次的相遇和別離。他們的經(jīng)歷就像教科書,教會我們在困難面前保持堅韌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行走的道路并非總是平坦無阻,但從楊瀟和羅新的行走故事中,我們看到了他們在困境中的執(zhí)著和堅持。行走的意義不僅在于抵達終點,更在于沿途的風景和經(jīng)歷。
行走培養(yǎng)了我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在旅途中,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和觀點,我們只有通過自身的思考和判斷,才能形成獨到的見解和認識。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旅程,讓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明確目標和行動的方向。
行走教會了我們寬容和理解。在旅途中,我們會遇到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朋友,他們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乃至行為習慣都可能與我們大相徑庭。然而,正是這些差異構(gòu)成了世界的多彩和豐富。通過行走,我們學會了以更加開放和包容的心態(tài)去接納不同的聲音,去理解那些看似不可思議的行為背后的深層次原因。
在繼續(xù)這場心靈探險的旅程中,不禁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夏堅勇的《湮沒的輝煌》。他們的文字就像細雨般滋潤人心,又能在無聲中觸動人心最柔軟的地方。與楊瀟和羅新的直接行走不同,余秋雨和夏堅勇更多的是通過文字引領(lǐng)我們穿越時空的長廊,感受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文化遺跡所承載的厚重和滄桑。
文化,是行走中不可或缺的靈魂伴侶。在余秋雨和夏堅勇的筆下,每一段旅程都化作了對文化的深刻反思和致敬。他們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古老的敦煌莫高窟還是江南水鄉(xiāng)的溫婉細膩,都是中華民族歷史長河中璀璨的明珠。它們靜靜地訴說著過往的輝煌和滄桑,等待著每一個有心人的傾聽和感悟。行走在此刻又成為了一種文化的傳承和接力。我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成為了文化故事的講述者和傳播者。每當我們踏上新的旅程,都是對前人智慧的一種致敬,也是對后世子孫的一份責任。
觀世界方有世界觀,行走于“現(xiàn)場”,才能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chǔ)上達成理性認識。學者房寧在《素面朝天的中國》中寫道,行萬里路是在讀三本書:大地之書、社會之書、人性之書。讀大地之書,讓人睿智,讀社會之書,讓人通透,讀人性之書,讓人豁達。這不僅是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治學態(tài)度,也應該是普羅大眾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