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64期
上大學不易,讀大學更難
●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前不久在浙大有個演講,內容是有關閱讀大學的。
按照他的觀點,“上大學”
和“讀大學”是有區(qū)別的。
對此,我很贊成。上大學只是指拿到了錄取通知書、走進了大學校門而已;而讀大學則是把大學當作一本厚厚的書來讀,讀出它的歷史、讀出它的傳統(tǒng)、讀出它的文化、讀出它的精神、讀出它的風骨和品位。
陳教授將對大學的閱讀歸納成了六種方式,即作為話題的大學,作為文本的大學,作為象征的大學,作為箭垛的大學,作為景觀的大學以及作為文物的大學。對照一下,我們每個上過大學的人、正在上大學的人,又讀過多少大學呢?
在高等教育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在全民關注教育的今天,在家長把孩子的求學看得比命根子還重的今天,在娛樂化風靡全球、滲透社會的今天,大學成為熱門話題一點兒都不新鮮。媒體報道中、公眾輿論中有些報道和言論對大學是公允的,但也有一些并不那么準確、那么客觀、那么公正,甚至還有大量的歪曲、虛假的報道。我們身在其中,親歷親為,能否在閱讀大學中練就一雙慧眼,把作為話題的大學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這對于我們認識大學、了解大學、接受大學、享受大學有重要的意義。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蘊和傳統(tǒng)積淀。這些飽含歷史滄桑的大學精神,滲透在大學校園里的每一個角落。學校精神的傳承,不是記住校訓、高唱校歌就可以做到的,需要我們投身其中,慢慢地品味和咀嚼。
人進了大學,心沒在大學,這是個問題。大學里有大樓、大樹更有大師。并不否認如今的大學尚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卻不能因此而否認閱讀大學的價值。閱讀大學應該是思考中的閱讀,而不是盲從;應該是細細閱讀,而不是囫圇吞棗。
閱讀大學的結果,讓我們更加充分利用大學的時光,使大學生活更加充實多彩,讓我們從大學里除了得到一紙畢業(yè)文憑之外,還看到了許多在其它地方看不到的風景,學到許多在其它地方學不到的東西。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從現(xiàn)在開始,把上大學變成讀大學還為時不晚。